郑州市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教育集团:活力创新 推动集团化办学优质发展

发布时间: 2022-12-28 11:24【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教育集团核心校始建于2005年,2017年经金水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原天明路小学成为学校的南校区。两校区文化建构共融、学校管理共长、师资培训共生、教育资源共享、特色品牌共创,经过6年的集团化办学实践,形成了“和而不同 两翼齐飞”之势,创造出“创新文绿 活力文绿”品牌,盘活了金水区西北部的教育资源,助力于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敢创新,有活力,是文化绿城小学教育集团最大的特色和优势。

  对标集团化发展需求,健全制度机制。创新实施“1圆9中心”管理模式,指向管理体系扁平化。“1圆”即“文绿圆桌会”;“9中心”即“创意中心、课程中心、导师中心、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人工智能中心、新媒体中心、师生社团中心、小爱服务中心”。通过“文绿圆桌会”,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指导督导和推进落实,重点工作项目化推进、清单式落实,保障“9中心”在具体执行运作时顺畅高效。

  助推集团化高位发展,融合贯通“五共”。一是围绕“立雅求美”办学理念,实施文化共融“一心”工程,推进两校区文化融合和特色发展。举办教师开学典礼、教学颁奖典礼,在个性化的仪式活动中,强化集体归属;开展百家讲坛、师徒结对,在常态化的主题活动中,凝聚团队智慧;成立书法、合唱、跑步、瑜伽、骑行、羽毛球、篮球、读书会等教师社团。目前,文绿跑团周六常规跑已达133期,佳节超长跑已达11次,参加人员约有5600人次。在多元化的团队活动中,达到人心相融。二是完善“小绿芽”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共建“一览”工程。通过统一课表、融通课程、联动师资、走校走班,实现优质课程从资源共享到价值共识的动态提升。三是立足校本教研,实施教学共研“一鸣”工程。以“微项目”为载体开展课堂实践,改进教学模式;依托双杯赛、基本功,设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标准,打造精品课堂;依托“青雅”教师成长营,打造校本教研“四‘见’套”,即“见缝插针”微型教研、“见机而作”云端教研、“见仁见智”对话教研、“见贤思齐”讲坛教研。四是依托网络平台和预约机制,实施资源共享“一体”工程。利用“钉钉”“小程序”平台,实行预约机制,提高场地资源的利用率;借助“公众号”平台,定期推送“同心”早课堂、“同行”晚课堂、“同心圆”家长讲坛,为两校区近万名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五是构筑“绿芽在成长”评价体系,实施质量共评“一尺”工程。采用档案袋评价、无纸化评价、分层评价,融合多种之“尺”,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设计灵活多样的命题形式,优化笔试之“尺”,实现评价内容的客观化。

  夯实集团化办学基础 优化师资配备。一是制定集团“轮岗交流方案”,就两校区教师轮岗交流的人数比例、骨干比例、轮岗时间、制度保障做出明确规定,实行“双向轮岗交流”,自2019年至今,参与交流的人数近60人次。其中,核心校轮岗交流到南校区共计41人,其中副校级领导1人,中层领导6人,教师34人;南校区向核心校输送了20位基本功扎实、肯钻研、有潜力的年轻教师进行跟岗学习。二是制定集团“青雅”教师发展规划,明确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教师培训“三大工程”,即青年教师达标工程、骨干教师培育工程、特色教师养成工程。构建“导师+团队”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为学校形成智慧型、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汇聚源泉。三是对新教师实施“首站式培育”模式,构筑“正师—贤师—雅师—名师”“四阶”发展体系。近三年,已经培养出1名中原名师、8名省级骨干教师、12名市级骨干教师、30余名区领航教育名家、教学名师、骨干教师。

  聚焦集团化办学目标,落实五育并举。集团落实五育并举,注重“五自”并重,有课程、有实践、有活动、有评价,为每位“小绿芽”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基扎根。德育注重自治:打造节日课程,感受传统文化底蕴;组织学生到河南博物院、二七纪念馆等地开展研学活动,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智育注重自学:以“雅美课程”为依托,通过“课前自学、课堂展示、课后反馈”设立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标准。体育注重自强:推进体育艺术2+1,实施篮球特色大课间,每周开展“体育小明星”和体育优秀家庭作业评选。美育注重自得:构建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群,按照国家标准配齐美育教师,设置美育功能室,开齐开好美育课程。劳育注重自立:通过课程融合,开设每周不少于1节的劳动教育课程,常态化开展“劳动创造美”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小鬼当家”引导学生制定并执行“家务劳动清单”;开辟“绿芽农场”,指导学生认领责任岗、责任田、责任区,在劳动中淬炼成长;组织“假日小分队”感受不同职业劳动的辛劳和不易。

  提升集团化办学水平,优化教育生态。一是集团构建“课后服务+”课后服务体系,整合利用家长、社会优质资源,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创新“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模式:在校级课程的基础上,实施年级课程、班级课程、主题课程,将思政课程、劳动课程、家校课程、美育课程、传统文化等融会贯通,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挖掘课后服务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二是开设融合教育课程,以“随班就读+常规训练+专业辅导”的形式,使罹患特殊疾病或残疾的儿童能够正常参与义务教育。目前,在校特殊儿童共44人,涉及自闭症、语言障碍、发育迟缓、唐氏综合、脑瘫、肢体残疾等多种病症。这些学生均进入普通班随班就读,分布于27个班级。集团设立资源教室,构建随班就读工作的保障支持系统和教研网络,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建立并完善随班就读学生个人档案,设置了随班就读学生和辅导教师评价系统,关注到每个特殊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