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
《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本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高〔2025〕178号

2025-09-09 13:45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办公室

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现将《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本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2025年9月5日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本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河南省“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豫政办〔2024〕64号)和《河南省“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教科技〔2025〕81号)要求,推进人工智能融入本科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着力构建智能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新范式,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一流人工智能专业

  1.打造人工智能专业集群。主动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战略急需专业,打造人工智能专业集群。支持高校加大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投入,建立健全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定期开展专业评估评价。鼓励高校对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专业优化重组,整合创新资源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或人工智能产业学院。

  2.推进“人工智能+X”专业建设。聚焦我省重点产业链群建设,通过动态追踪人才需求、优化培养方案、重组核心课程等,系统推进传统专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范式。聚焦“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深化为核心、实践能力为支撑的三维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要素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梯度分明、模块清晰、项目驱动的课程体系。鼓励高校立足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探索设置“人工智能+X”微专业、双学士学位项目、辅修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大力培养具备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开发一流“人工智能+”课程教材

  3.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推动高校结合办学定位与学科优势,强化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建设全覆盖、分层次、高质量、有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省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4.打造智慧化课程集群。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深化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鼓励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系统整合教材、教学视频、数字课件、实践案例等多元教学资源,构建课程知识图谱与能力素质模型,系统性推进智慧化课程建设。通过学科知识图谱互联互通,构建覆盖专业主干课程的立体化知识网络体系,形成跨学科协同的智慧教学框架,打造一批深度融合的智慧化专业核心课程群。

  5.加强“人工智能+”教材建设。鼓励高校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联合编著“人工智能+”专业高质量教材。面向国家急需的战略性新兴领域和紧缺专业领域,运用数字化技术,结合线上与线下资源,建设一批理念先进、规范性强、集成度高、适用性好的示范性新形态教材。鼓励高校积极对接人工智能行业和企业,引入真实项目和案例、产品设计等,推动教材内容与行业标准、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适配,加快教材迭代更新。

  6.丰富数字教学资源。支持高校将人工智能领域可转化的专利成果、核心算法开发为教学案例,构建融合技术原理、实践方法和应用实例的案例模板,分领域建设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等主题案例库,形成分层次、模块化案例资源体系。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人工智能教学资源中心,开发前沿课程、教学案例、实训项目,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三、锻造一流人工智能师资

  7.开展高水平师资培训。引导教师主动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系统提升人工智能教育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构建智能时代教师发展新范式。探索构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能力标准,明确智能工具应用、算法思维、数据伦理等核心能力指标。鼓励高校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通过智能化教学专题研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作坊、教育教学数据挖掘与分析实训等形式,开发精准化、递进式培训项目,全面赋能教师队伍数智化转型与专业化能力升级。

  8.加强虚拟教研室建设。探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以跨院校、跨学科为特征的虚拟教研室及基层教学组织,创新教研形态,构建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在课程教学、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相互学习借鉴,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四、深化智慧教学改革

  9.推进智慧教学模式改革。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探索教师指导、人工智能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开展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部署助学、助教、助管等教育大模型,对课程设计、课堂实施、考试测评、学生学习行为等教学全流程进行多维度全景式分析,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智能化。注重人工智能技术对实践教学的支撑作用,整合多元化资源和技术手段,创新智慧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习实践教学质量。

  10.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鼓励高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建设人工智能领域特色专业集群,联合开发校企融合课程体系、新形态教材及“双师型”教学团队。推进校企共建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支持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11.构建人工智能应用生态环境。鼓励高校引入或自研教育大模型,新建或升级改造现有学习平台,建设智能实验室,开发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完善教育教学智慧生态环境,打造集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学习和智慧评价为一体的泛在智能学习空间,强化系统协同,打通数据壁垒,形成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精准画像,为实施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全方位支持。选树一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

  五、加强组织保障

  12.加强组织领导。组建河南省高等学校人工智能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指导全省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规划与教学改革。鼓励高校成立专门机构,明确责任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工作落实。

  13.强化资源保障。省教育厅将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改项目、新形态教材、典型应用案例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各高校要统筹政策、项目、经费等资源,强化实验室、师资团队、智慧教室等各方面保障。

  14.多元协同推进。建立人工智能领域“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依托教指委、学会、行业协会、高新技术企业等,定期举办研讨会、师资培训、考察调研、学科竞赛等活动,形成工作合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