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当“朋克”遇上“养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如今,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一种名为“朋克养生”的生活方式正悄然流行。

  这种方式可谓是既叛逆又自保、既放纵又克制:“熬最深的夜,敷最贵的面膜”、深夜狂欢后用护肝片“补救”。“万物皆可入中药”也不再是一句简单的玩笑话,某医院食堂推出了包含当归、茯苓、莲子、陈皮等多种药材的药膳面包,饮料市场中薏米水、红枣枸杞水、人参水也层出不穷……

  朋克养生像是两种截然不同文化元素的混合体。一方面,它继承了朋克文化的叛逆内核,与传统养生中早睡早起、饮食清淡等“清规戒律”背道而驰,追求个性表达和生活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它又吸纳了健康文化的自律精神,通过各种补救措施来缓解放纵带来的负罪感和焦虑感。

  当养生逐渐年轻化,我们不禁好奇:

当代年轻人为何早早踏入养生之路?

  控制感补偿与健康焦虑

  控制感补偿与健康焦虑构成了朋克养生的核心心理机制,朋克养生的兴起也与当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环境密不可分,年轻人普遍体验到对生活的失控感,所以需要通过夜间时光来获取自由感和控制感,导致熬夜成为普遍现象。

  而持续的压力状态会引发不安全感和焦虑,尤其是当年轻人目睹同龄人健康危机或接收到大量养生信息时,健康焦虑会显著加剧。朋克养生中的“补救行为”实质上是一种重建控制感的尝试:当年轻人在熬夜后服用保健品或在暴饮暴食后运动时,他们感受到的是对自己健康的“主动权”,哪怕这种补救效果有限。但至少提供了心理安慰。

  即时满足与延迟健康的冲突

  人类大脑天然倾向于选择即时奖励而非延迟满足,这一倾向在诱惑众多的现代环境中被无限放大。当面对美食、娱乐等即时快乐与长期健康之间的选择时,人们往往陷入两难:完全放弃即时快乐需要极强的意志力,而彻底放纵又会带来健康风险。朋克养生实质上是一种折中策略,通过“先享受后补救”的模式来调和这一冲突——提前为放纵行为安排好补救措施,既能部分享受当下乐趣,又能减轻对未来后果的担忧。

  然而,问题在于这种补救常常是不充分或不科学的,从行为习惯角度看,朋克养生可能强化恶性循环的行为模式。“放纵-内疚-补救-再放纵”的循环不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还可能削弱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每次“补救”都给下一次“放纵”提供了心理许可,形成行为强化机制。例如,依赖消化酶来应对暴饮暴食的人,可能永远学不会适度饮食的技巧;相信护肝片功效的人,可能更难控制酒精摄入量。

从矛盾养生到健康管理

  养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关键,切不可将朋克养生当作放纵的借口。

  若真想养生,还得回归科学。

  睡眠是基石(优先解决熬夜问题)

  保证充足睡眠:尽量保证7-9小时高质量睡眠。这是身体修复、免疫调节、大脑清理垃圾、巩固记忆的关键时间。

  规律作息:尽可能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包括周末),调节好生物钟。

  均衡营养,吃出健康

  减少深加工食品:限制高糖、高盐、高油、过度加工的食品和饮料(奶茶、炸鸡、方便食品等)。偶尔解馋可以,但不应成为日常。

  保健品≠必需品:对于绝大多数饮食均衡的人来说,不需要额外补充保健品。如有特定需求(如维生素D缺乏等),应在医生或注册营养师指导下服用。不要用保健品给垃圾饮食“擦屁股”。

  坚持科学运动

  动则有益,贵在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更容易坚持。

  融入生活: 能走路不坐车,能爬楼不坐电梯,久坐每小时起来活动5-10分钟。

  “朋克养生”虽在生活的缝隙注入传统养生的活力,但无法做到纯粹养生,仅是权宜之计,要想真正健康,还是要注重日常健康习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当“朋克”遇上“养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红锋工作室成员、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科员孙瑞悦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 | 当“朋克”遇上“养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红锋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红锋工作室以“预防干预”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医教结合”和“科普教育”为重要抓手,通过深化以融通为重点的医教结合服务模式,优化以畅通为核心的心理危机预警网络,探索以沟通为导向的家校协同干预机制,拓展以贯通为目的的心理科普教育途径,积极打造“校-医-家”协同心理育人工作品牌,不断提升心理育人能级,呵护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