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全省各高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在线观看,大家深入学习,热烈讨论。和我们一起来看思政课教师们的收看情况和学习心得。
收看情况
郑州科技学院组织收看学习
商丘学院组织收看学习
永城职业学院组织收看学习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收看学习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织收看学习
河南女子职业学院组织收看学习
心得感悟
郑州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李敏杰
通过观看学习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我深受启发、获益良多。四位主讲教师紧扣第五章核心主题,为思政课创新提供了鲜活思路。
黄燕老师以党史中焦裕禄、黄大年等案例诠释“为人民服务”,揭示“人民性”贯穿党的百年奋斗,既体现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也回应了当代青年“服务人民是否高不可攀”的困惑,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破除理论疏离感。孙梦梦老师将集体主义的层次性融入抗洪救援、脱贫攻坚等案例,通过关键词提炼、故事分享让抽象道德要求具象化,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姚燕老师挖掘中国革命道德当代价值,从井冈山星火到新时代脱贫攻坚,将革命道德中的信念力量、奉献精神与“四德”建设结合,强化历史认同并为解决当代道德失范问题提供精神钥匙。罗璇老师聚焦“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强调家庭美德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此次集体备课让我深刻认识到,思政课要真正成为“拔节孕穗”的必修课,必须做到理论顶天、实践立地。理论顶天,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学生关切;实践立地,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让思政课既有思想的高度,又有情感的温度,更有行动的力量。
商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利梅
4月11日,我线上观看学习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的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四位主讲教师的讲授和五位点评专家的指导,让我对如何讲好思政课有了更深的领悟。
思政课要以“理”服人。思政课教师需要在纷繁资源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返璞归真的态度回归课本。教师自身要深悟原理、细寻道理、融通情理、明辨事理、求索哲理;要注重用一个个“小道理”来讲清本课程的“大道理”,积极引导学生实现从“认知”到“践行”的飞跃。
思政课要以“情”动人。思政课教师的“情”不仅仅是要讲情怀、传递情怀,更是要把时代脉动升华为时代精神,让时代精神转换为青年大学生担当责任的“情”,如此方能“赢得”青年学生。
思政课要以“心”育人。思政课教师需要坚守育人初心,这个初心就是要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寻美”,并在这一历程中修己正身、锤炼品格,与学生共同成长起出彩;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中为学生播撒真善美的种子,让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在青年心中扎根生长。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李鲲鹏
此次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四位教师的精彩展示堪称一场知识的“盛宴”,令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四位教师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彻底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照本宣科”的刻板印象。他们立足学情,紧扣学生认知规律,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使命真正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教师们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巧妙援引学生身边的鲜活案例。这些案例犹如一把把钥匙,既打开了学生理解知识的大门,又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可感,自然而然引发了学生的深度共鸣。其中,黄燕老师的讲解尤为令人印象深刻。她以“为人民服务高不可攀”这一发人深省的提问切入,瞬间点燃课堂。随后,她从理论溯源到现实叩问,再到实践落点,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展现出严谨的逻辑与深厚的教学智慧,令人叹服。
此次集体备课组织周密、内容精彩,不仅为思政课教学树立了标杆,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未来,我将以四位教师为榜样,持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打造更有温度、更有深度的思政课堂,让知识真正入脑入心。
开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方继玲
4月11日,我观看学习了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受益匪浅,感受颇丰。
四位教师分别对“为人民服务高不可攀吗”“集体主义的层次性”“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弘扬家庭美德”四个专题展开教学,条理清楚、内容丰富,案例新颖,能够结合当下热点。既让学生容易接受,又锤炼其理论运用能力,给我以后的教学打开了思路,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各位点评专家从教学设计、案例选取、教学方法等多个维度,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助力思政课教师们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技能交流和传承,这种在线集体备课为教师们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通过观摩这次精彩的集体备课,我感受到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同时多结合案例、多与学生互动,增强课堂吸引力与感染力,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永城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乔倩玉
4月11日,我观看了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四位教师的授课和五位专家的点评让我感触颇丰。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讲解要做到政治站位有高度、理论讲授有深度、以情动人有温度、立德树人有效度。首先,课程内容要基于教材、深耕教材,教材的使用要做到“游而不离”、守正创新。其次,教学设计中,案例的选择要“鲜活”,贴近生活、结合热点,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加强对于新时代法理、学理的内涵剖析。再次,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为导向,层层递进,串联教学内容,真正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以此使理论的“传授”最终落于价值观的“共鸣”之处。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郭晨利
在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中,我观摩了主讲教师们的教学展示,聆听了专家们的点评后,对“德法”课又有了全新认识,想要讲好“德法”课:一要重视课前导入,在语言表达上以更灵活的方式启智润心;二对于核心概念一定要进行必要阐释;三对于案例的选择范围要适度扩展,以及如何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并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这些都为我后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在今后教学中,我会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如何讲这门课,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我也会与其他教师加强交流,共同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习概论”教研组组长兼教学秘书张菁觃
观看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后,我收获颇丰。会上,主讲教师结合社会热点与学生专业、生活实际,将抽象理论具象化,让学生更易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专家的点评则为教学指明方向。他们强调要深挖教材,把握课程逻辑体系;树立问题意识,针对学生困惑点开展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技术打造多元课堂。这些建议让我反思自身不足,认识到教学要与时俱进,贴合学生需求。
此次集体备课,让我明确了改进方向。接下来,我会更深入研究学情,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多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活动等,让课堂更生动。同时,加强教学反思,提升专业素养,努力打造优质思政课堂,助力学生成长。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游习习
4月11日,我观看学习了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四位主讲教师的精彩讲授和五位专家的透彻点评,使我深刻感受到了思政课“讲透理论、触动心灵、引领行动”的实践智慧,对如何破解教学中的“层次性”难题有了新思考。
活动中,专家和教师对“为人民服务”这一概念的阐述鞭辟入里,使我感受颇深。我在过往教学中,虽提及为人民服务,却未能充分挖掘其丰富内涵与现实意义。今后,我会在课堂上引入大量真实鲜活的案例,像基层干部扎根乡村助力脱贫攻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为人民服务并非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由平凡人铸就的伟大实践。同时,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在自身生活里,如何从点滴小事践行这一精神,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可触可及的行动指南。
此次集体备课如同一场“及时雨”,让我深刻认识到——讲透思政课需兼具理论的锐度与情感的温度。我将以“如盐入水”的方式重构教学设计,让理论教学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充满时代烟火气,让“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使集体主义的“精神基因”代代相传。
河南女子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梦瑶
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能够参与学习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既是专业成长的珍贵契机,更是教育使命的庄严洗礼。四位主讲老师从第五章四个不同的知识点,向我们展示了优秀的教学设计,生动诠释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展现了教学智慧与育人情怀的深度交融。从课前导入,到案例设计,到知识点精讲,再到理论升华,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亮点。针对各自学校不同的学情,教师们对于理论深度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案例分析也紧贴学生生活,运用身边的例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发挥榜样力量,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各位专家评委的学术引领更是为备课注入理论动能,让我们对于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同样的问题能够加以深省,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这场教育思想的“盛宴”,既是对教学技艺的切磋琢磨,更是对育人初心的精神淬炼。作为新时代铸魂“工程师”,我们将以此次集体备课成果为蓝本,持续探索“大思政课”建设的河南方案,让道德之光照亮青年学子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