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德法”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举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4月11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

  此次集体备课由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中心、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涂凯迪工作室承办,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陈娱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郑小九工作室、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赵晓毅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蒋笃君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张雪琴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吴少伟工作室、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赵晓芳工作室、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王晶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王晨工作室协办。

集体备课

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现场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副校长谷献晖出席会议并致辞。省内外知名思政课专家、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全体委员、四位主讲教师、新郑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代表,以及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课教师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活动由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焕生主持。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副校长谷献晖致辞

  谷献晖代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对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德法”分教指委的指导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省内外专家和思政同仁拨冗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她表示,集体备课活动是推动全省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程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师德共铸不仅强化了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主渠道的引领作用,更促进了校际之间的深度合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力支撑。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与各位专家共同探索思政课教学与党的创新理论同频共振的有效路径,推动思政教育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助力全省思政课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焕生主持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聚焦“德法”课程第五章内容,以教师讲课、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研讨。

教师讲课

  第五章第一节

  为人民服务高不可攀吗?

  主讲教师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德法”课专科组一等奖获得者、信阳航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燕

  黄燕针对学生三大认知误区,构建“理论溯源—问题辨析—行动转化”的问题导向教学逻辑。教材层面,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党的宗旨、社会主义道德本质三方面夯实理论根基;学情层面,通过系列问题链,破除“高不可攀”的距离感。教学方法上,她采用“树形”类比法拆解践行路径,让“为人民服务”成为可感知、可践行的行动指南。

  第五章第一节

  集体主义的层次性

  主讲教师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德法”课本科组特等奖获得者、豫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孙梦梦

  孙梦梦从集体主义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进行分析。课前课后,使用AI辅助教学平台——雨课堂,任务驱动学生与24小时智能助手沟通;课中,厘清学生困惑:大公无私与先公后私是矛盾的吗;第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明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已经过时了吗?以数据展现学生高频问题,以活动引导学生明确人人都可以而且应当践行集体主义原则。

  第五章第二节

  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主讲教师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德法”课专科组特等奖获得者、焦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姚燕

  姚燕以陈祥榕烈士的姐姐穿上军装的案例导入,指出历史方位会变,但中国青年的道德选择不变,从而引出授课主题。她认为,中国革命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结合的结果,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要从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个人道德、社会风尚四个维度认识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第五章第三节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主讲教师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德法”课本科组一等奖获得者、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罗璇

  罗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引入主题——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她通过习语金句、古代诗词展现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选用“筷子”案例,折射中国家庭教育对优秀品德的追求与传承,突出品德教育在家教中的重要地位。在注重家风部分,她利用生活案例、钱氏家训、梁氏家训来诠释家风对家庭成员和社会风气产生的重要影响。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陈娱工作室主持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娱

  陈娱认为,黄燕老师基于教材、探究学理、调研学情,从理论、现实、践行三方面解答了社会主义道德核心问题,实现了教学目标。陈娱结合黄燕老师的课程设计,从强化教材知识贯通,厘清“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为人民服务”的理论逻辑;细化核心概念阐释,进一步衔接大中小学认知梯度;突出“为人民服务”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强化道德进步与核心价值观的关联;丰富教学方法与表达,提升课堂温情与感染力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点评专家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郑小九工作室负责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小九

  郑小九表示,孙梦梦老师对集体主义层次性的准确把握及AI技术的创新应用,课程整体设计贴近学生实际,但在理论阐释、学理分析上需进一步加强。他强调,在讲解集体主义三个层次前,先厘清“公与私”“大我与小我”“有我与无我”的关系,夯实理论根基,避免层次解读碎片化。他建议,孙梦梦老师从文化传统中汲取集体主义的阐释资源,借鉴儒家“圣人、贤人、君子、小人”的人格境界划分,同时结合大学生的宿舍、班级等“小集体”,将集体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场景,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践行集体主义,增强课堂吸引力。

  点评专家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秘书长、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晓

  就姚燕老师整体的课程设计,杨晓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强化案例深度思考,避免案例堆砌,同时补充经济、科技、文化领域案例(如华为鸿蒙精神、脱贫攻坚实践),覆盖更多学生关注的现实场景,增强课程的时代感与针对性,推动认知向实践转化。二是厘清理论脉络,梳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逻辑关联,引用毛泽东、习近平相关论述,增强理论支撑;三是优化课程结构,避免板块间生硬切换。

  点评专家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委员、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思政课教师孙训华

  孙训华肯定了罗璇老师的教学功底与问题导向,但在课程结构、案例讲解、理论阐述三方面还有待提升。他认为,要先明确“家庭、家教、家风”的定义,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国一体”的重要论述,从“家庭是社会细胞”延伸到“国是千万家”,构建“家与国”的辩证关系,强化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他建议罗璇老师可以选取“自家家谱解读”等具象化方式,强化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整体点评

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课分教指委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刘新玲

  刘新玲表示,4位主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理性的阐述,以及内容的驾驭上优势突出。同时结合各位教师的表现,她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深耕教材。明确教学片段在章节中的定位,讲清理论逻辑,避免孤立讲解知识点。二是强化问题意识,遵循认知规律。建议思政课教师强化“问题—探究—结论”的思维方式,通过问题导入、案例精选,进一步吸引学生。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个人风格。教学案例“贵精不贵多”,需充分阐释其与理论的契合点,避免“有案例无解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渐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四是严谨语言表达,避免随意化表述,确保概念准确,防止误导学生,体现思政课的严肃性与专业性。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涂凯迪作总结讲话

  涂凯迪代表承办单位向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家及思政同仁对此次活动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她表示,本次活动通过“以赛促教、以评导学”的形式,展现了全省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成效:一是深耕教材转化,实现了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变;二是善用鲜活实践,打造“大思政课”价值引领的立体化课堂;三是强化精准赋能,构建全省思政课教师协同发展的成长共同体。全省高校思政教育战线将在省教育厅领导下,凝聚共识、深耕细作,推动思政课从“单兵突破”走向“整体跃升”,谱写全省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新篇章。

分教指委工作会议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工作会议现场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陈娱工作室主持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娱主持,并就2025年度“教参”修订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陈娱传达省教育厅关于2025年“教参”修订工作的规划安排,并就近期“德法”“教参”修订的重点要求、具体格式、人员安排、时间节点等问题进一步部署。她强调,要聚焦目标任务、核心问题再思考;注重融入河南案例素材、丰富案例形式、做好案例分析;要关注学生学情,融入热点问题、典型人物、青年榜样等素材资源。与会人员围绕“教参”内容更新、案例选取、形式呈现等方面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各章节负责人分别汇报了章节修订重点、修订依据、修订内容、修订数量等。编审组组长和初审负责人分别就大家的汇报提出了修订建议。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郑小九工作室负责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小九作总结讲话

  郑小九针对修订工作的重要性、“教参”内容的精准性、选择案例的贴切性等提出了要求。他强调,一定要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地对待“教参”修订工作,确保原有内容和新修订内容准确无误;案例选择一定要贴切,应确保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能全面反映教学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