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四链耦合”深化产教融合 助力中国尼龙城建设
平顶山学院把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突破口,主动对接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尼龙新材料产业和“中国尼龙城”建设需求,与平顶山市人民政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合作共建河南省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尼龙新材料学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创新高地的作用。
聚焦产业链,探索建立“2245”校企合作模式。聚焦平顶山尼龙及化工新材料全产业链,厘清产业变革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新要求,建立“2245”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双元双师四对接五共同”。“双元”即学校元和企业元,“双师”指专任教师与行业教师组成的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四对接”是产业学院实现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企业需求;课程群对接岗位群,依据岗位需求制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对接业务过程,引入企业真实环境、真实流程、真实项目;师生创新创业对接产业创新链,专创融合推进师生共创。“五共同”是在产业学院内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共建人才队伍、共同开发应用课程、共同搭建平台,共同开展技术创新与转化。
对标价值链,推进实施“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与平顶山市政府、平顶山市尼龙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平顶山市化学化工学会、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等共同制订尼龙产业学院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方案,推动尼龙产业学院建设有机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实现专业群与服务产业联动发展。有效整合平台、技术、人才、项目、信息等资源条件,促进产业学院将生产经营、教育教学、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多功能融合发展。
打造创新链,构建“产学研转创”一体化平台。学校打造“尼龙新材料与绿色化工新技术团队”,面向尼龙行业、企业的研发需求和特点,协同开展应用型科技研发,与河南省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共建河南省芳纶后应用研发中心,学校博士团队进驻企业,作为企业研发中心人员,接受校企双考核。学校还依托产业学院与高新区管委会、神马尼龙化工公司、尼龙科技公司等共建河南省尼龙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河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平台,围绕尼龙新材料领域在催化剂研发、工程塑料改性、环境治理等方面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8项,参与编制工业用硫酸二甲酯等化工部推荐标准3项,校企合作研发项目17项,完成技术成果转化3项,校企共同开展尼龙66系列消泡剂国产化研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完全取代进口产品。
布局人才链,探索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河南省一流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为基础,组建围绕尼龙及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学科—专业—产业链”联合体。学校以建设尼龙新材料学院为契机,用好微校区真题真做,倾心打造学校、企业人才培养“双引擎”,以尼龙全产业链产品生命周期为载体,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共同研究符合新技术和新经济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筑真实工程实践教学情境,将现代工程实践的精髓——“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贯彻教学全过程,实现“项目化平台、嵌入式课程、混合式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产业”闭环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中,着力优化重构以“实验一课程设计一工程实训一专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构建“知识整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能力训练体系,有效实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素养的渐进型阶梯式培养。例如,老师用企业真实项目做研究,学生以企业真实问题写毕业论文,将新工科人才培养紧密融入地方发展,有力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匹配度。近三年,学生就业率达98.6%,其中专业对口率82.7%。
(平顶山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