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德法”课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举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2月28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此次集体备课由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中心、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郑小九工作室承办,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陈娱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蒋笃君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张雪琴工作室、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赵晓毅工作室协办。

集体备课

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现场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郑小九出席会议并致辞。省内外知名思政课专家、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全体委员,三位说课教师,以及省内高校思政课教师代表,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课教师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活动由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新刚主持。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郑小九致辞

  郑小九代表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德法”分教指委的关心信任表示感谢,对省内外专家和同仁拨冗莅临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德法”集体备课不仅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更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和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次集体备课活动邀请的专家和教师都是学术涵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家名师,不仅为全省“德法”课教师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提高机会,而且将引领带动我省“德法”课建设提质增效、内涵发展,更好地落实德树人根本任务。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新刚主持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聚焦“德法”课程,绪论、第一章、第二章内容,以教师说课、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研讨。

教师说课

绪论

说课教师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河南理工大学思政课教学竞赛二等奖获得者杜睿

  杜睿以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和《哪吒2》导演饺子两位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故事为导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和当前所处的时代方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的要求,了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的期望。她通过准确理解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内涵及深刻把握思想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点评专家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陈娱

  陈娱表示,杜睿老师围绕“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进行教学展示,语言流畅、板书规范、形象较好,能抓住热点,吸引学生共情;教学设计完整,注重内涵阐释与首尾呼应。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内在逻辑,结合热点和经典进行案例选择,深入阐释教学内容背后的学理和道理,要及时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

第一章

怎样的人生值得追求

说课教师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德法”课本科组特等奖获得者、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赵晓毅工作室主持人赵晓毅

  赵晓毅以问题切入,启发学生思考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这一高尚人生目的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所在。她强调马克思主义认为,高尚的人生目的总是与奋斗奉献联系在一起。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指明了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应确立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从理论基础到现实保障,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一人生目的的深入理解,同时,她号召同学们要在创造历史、反哺社会中成就出彩人生。

点评专家

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秘书长杨晓

  杨晓表示,赵晓毅老师的讲授逻辑清晰、理论扎实、贴近现实、层层递进,是一堂非常具有理论深度的示范课。教学过程中,赵晓毅老师能够直面争议,不回避学生的困惑和质疑,通过扎实的学理分析,把教材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感知和践行的生活逻辑,针对性和说服力很强;语言生动鲜活,案例贴近学生实际、感染力强,能够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宏大主题讲深讲透。他建议,在讲授中增加互动性,对现实问题的讨论加大力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第二章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说课教师

河南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专科组特等奖获得者崔芳萌

  崔芳萌认为,“青春梦融入中国梦,青年何为”为第二章的落脚点。在面对“怎样做”的问题上,她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重要论述进行课程设计,围绕“立志高远(知)-勇于担当(信)-知行合一(行)”三个层面展开授课过程。她通过课前预习导入、课中案例结合、课后回顾提升,紧扣课程主线,引导学生对青春梦与中国梦的关系由感性抽象了解逐步上升为理性具象认知,激发学生只有把鸿鹄之志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才能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理想。

点评专家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秘书长李海涛

  李海涛表示,本次教学展示在形式和内容上均展现了较高的教学水平。从形式上看,崔芳萌老师采用板书形式,摒弃了对课件的依赖,体现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和流畅表达。从内容上看,崔芳萌老师“理想信念”教学属于思想教育,内容相对抽象难讲,她能够巧用热点案例,激发学生兴趣。他建议,在板书设计上多下功夫,提升逻辑性与观赏性;教学内容上把讲课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案例有机融合,真正实现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目标。

整体点评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课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陈大文

  陈大文认为,各个主讲教师所讲内容各有侧重、教学各有特色,杜睿老师选择“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进行示范教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选择了生动案例,对思想道德与法治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阐释。赵晓毅老师讲课理论性强,讲授内容有深度,授课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强。崔芳萌老师说课内容信息量大,知识体系丰富,建议在教学过程要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把理论知识教学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他对集体备课活动和教师教学展示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在思政课教学的省赛、国赛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筛选种子选手。二是参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遵循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要有导向性,教案设计要注重核心观点。三是参赛教师要注重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亲和力,更要充满自信。

分教指委工作会议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工作会议现场

郑小九介绍第三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德法”分教指委成员、安排部署工作,并作总结讲话

  在分教指委工作会议上,郑小九代表“德法”分教指委安排部署了相关工作。他提出,为了不断提升和深化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要常态化开展春秋两季“大听课、大调研”、集体备课“月月备”活动、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同时,要用好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持续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与会委员围绕下一步工作展开讨论,为分教指委工作的进行提出了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