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5年寒假期间开展“青力青为 豫见未来”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发现科技力量、感受时代变迁,畅想家乡未来、书写青春篇章。河南学子在寒假期间积极参与活动,围绕“了解掌握新技术”“推介家乡美食美景”“打卡家乡地标建筑”“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在新浪微博平台参与#青力青为豫见未来#话题讨论,书写自己的实践故事。
下面,一起跟随河南科技学院学子的脚步,回忆寒假探索之旅。
“豫”味寻香之旅
品人间烟火,来老家河南。我的家乡在河南商丘,家乡美食,如同心底的乡愁密码,连接着游子与家乡的情感纽带。民权贡麻花捻起岁月的酥脆,归德老三样品出生活的醇厚,陈家糟鱼卤着历史的鲜香,每一口都饱含商丘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令人陶醉于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之中。
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共享家乡美味,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记忆中,非遗民权贡麻花吃着香酥脆,遇水软而松;舌尖传奇归德老三样香甜软糯,鲜美醇厚;热腾腾的陈家糟鱼骨酥肉烂,咸香入味。如今,家乡美食的味道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无论相隔多远,每当味蕾触及那熟悉的味道,便如同被一股温柔的力量牵引,让我与家乡紧紧相拥。
——河南科技学院学生 吴婧文
“豫”地追思之旅
行走河南大地,讲好河南故事。
这个寒假,我回到了我的家乡,走进位于河南省沁阳市的朱载堉纪念馆。踏入朱载堉纪念馆,仿佛穿越时空,与朱载堉一同沉浸在音律的奇妙世界,感受他对科学与艺术的执着追求。馆内陈列丰富,朱载堉的手稿、著作有序陈列,细密文字与精准绘图,尽显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有依照他的发明所复原的律管等器具,直观呈现出他在音乐、数学、天文等领域的非凡造诣。同行游览的人无一不被这些展品震撼,发出声声惊叹。
朱载堉纪念馆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珍藏,更是激励后人求知探索的精神灯塔,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从中汲取智慧与奋进的力量。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应从朱载堉的精神中汲取力量,以实际行动让朱载堉的智慧结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不负青春使命。
——河南科技学院学生 杨婷婷
“豫”地非遗之旅
这个寒假,我去赴了一场千年的约定。
古人这样描述打铁花:“铁花朵朵遮明月,焰火层层动九天。”我心神往已久。这个寒假,我特地前往开封清明上河园见证“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绝美盛景 。当铁水与柳木的碰撞迸发出能量,抬头便是天上烟火倒映在地上人间的精彩。
青春如铁花,需要炽热燃烧,也需要匠心传承。作为一名河南的大学生,不仅要为“非遗”文化喝彩,更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为“非遗”文化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河南科技学院学生 梁雨欣
“豫”践温暖之旅
寒假期间,我有幸作为志愿者参与了河南广播电视台“新象少年”少儿春晚的筹备与录制工作。活动前我积极参与筹备会议,认真学习培训课程,并在会后配合工作人员展开现场工作模拟排练。活动当天,我主要负责引导小演员们进入后台并维持纪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如何与孩子们有效沟通,还学会了如何在紧张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专注。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投身志愿活动,挥洒青春汗水,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精神,诠释青春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河南科技学院学生 陈菲
“豫”有非遗“出海”之旅
非遗“出海”啦!
寒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与河南卫视共同举办的《我们的春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国新春会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携带我们团队制作的汝瓷作品走进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让我既忐忑又兴奋。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就像是制作瓷器的过程。汝瓷的烧制需要多道工序,才能得到天青色之绝妙。这份穿越时空的东方美学密码,恰似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青年的“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这个知识迭代加速的时代,我们当如汝瓷般潜心沉淀,又要经得起时代熔炉的考验,在志愿服务中成长成才,在工作学习中挑战自我,让青春在新时代绽放绚丽的光彩。
——河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辅导员张义萌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贾普君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贾普君工作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深切嘱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运用优秀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具有“地域特征、学校特色、学生特性、辅导员特点”的思政引领新模式,将特色鲜明的地域红色文化充分融入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之中,以红色文化厚植大学生培养根基,引领青年大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