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5年寒假期间开展“青力青为 豫见未来”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发现科技力量、感受时代变迁,畅想家乡未来、书写青春篇章。河南学子在寒假期间积极参与活动,围绕“了解掌握新技术”“推介家乡美食美景”“打卡家乡地标建筑”“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在新浪微博平台参与#青力青为豫见未来#话题讨论,书写自己的实践故事。
下面,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子一起探寻家乡水利工程,感受时代变迁,书写青春篇章。
沕沕水水电站
沕沕水水电站,坐落于河北省平山县北冶乡沕沕水村。沕沕水发电厂,是在朱德总司令的亲切关怀指挥下,建设的我党我军第一座水力发电厂,被誉为“边区创举”和“红色发电厂”。它的建成不仅为西柏坡和周边兵工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支持,更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这里,眼前仿佛上演着那段峥嵘岁月,每一幕都让我震撼。那些被岁月侵蚀过的机器,每一块斑驳的石块,都在诉说着先辈们的艰辛与奉献。他们用生命和汗水书写的历史,让我心生敬佩。我将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学生崔豪天
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都江堰的修建展现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巧妙利用,激励着我们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不断探索创新,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继续造福子孙后代。
都江堰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灌溉了大片农田,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它还减少了水患灾害,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等的兴起,使得周边地区人口逐渐增多,形成了繁荣的城镇和村落,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善水书院学生景硕
安阳林州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使当地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增加,让林县(今林州市)干旱的土地得到灌溉,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结束了林县人民长期缺水、靠天吃饭的历史,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保障了粮食安全。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人们不再需要翻山越岭去挑水,日常生活用水的获取变得方便、稳定,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红旗渠的建成也为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样化,带动了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发展。
如今红旗渠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进一步刺激了当地经济增长。渠道的修建和通水改善了当地的生态,增加了空气湿度,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在一定范围内减少了水土流失等问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善水书院学生张苏畅
它山堰
它山堰水利工程位于奉化江支流鄞江上,包括了渠首枢纽、渠系工程和灌排控制工程及灌渠调蓄工程。它的建成使曾经的鄞西平原成为浙东重要的产粮区,明州城(唐代宁波称明州)因此由鄞江小溪迁址至今日三江口,宁波城市格局由此形成。
如今,它山堰的蓄水、供水作用虽被皎口水库、周公宅水库所替代,但它的阻咸、引流、泄洪功能无法替代,它还在默默地为宁波人民作贡献。前人的智慧和毅力,值得子孙后代不断学习和传颂。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材料学院学生郑凯琦
木兰陂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木兰村,它有效调控了木兰溪水,防止了水患,使原本易受灾的南北洋平原变成了沃土,农田得以丰收,促进了农业繁荣,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同时,木兰陂的配套工程如沟渠、涵洞等,为当地提供了灌溉、航运等便利,带动了经济发展,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参观木兰陂,我深感其不仅是古代水利智慧的结晶,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站在这座历经千年的水利工程前,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先民们不屈不挠、与自然抗争的精神。木兰陂见证了莆田的变迁,也启示我们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水利,为后代造福。这次参观让我更加敬畏自然,也激发了我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学生上官彦琪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与济源市之间,坝址所在地南岸为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村。1991年9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程开工;2009年4月,全部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小浪底水利枢纽坝顶高程281米,正常高水位275米。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黄河中下游的防洪能力,是黄河治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在与黄河水患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为河南、山东等地区提供了稳定水源,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发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善水书院学生郭雅欣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
“赣江水,清悠悠,流进峡江的古渡头。”循着儿时听到的歌谣,我来到了位于赣江中游峡江老县城巴邱镇上游4公里处的一项水利工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以防洪、发电、航运为主,兼有灌溉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它对于减少沿江地区水患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前,沿江地区水灾频发,动辄淹没农田和城镇,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如今有了水利枢纽,两岸人民的生活也蒸蒸日上。峡江水利枢纽的一大特色——鱼类洄游通道。s型的洄游通道减缓了水流速度,使得洄游的鱼类可以逆流而上,为鱼类繁衍提供更好的环境。
站在江边,我不禁想到辛勤的建设造就了如今的安宁繁荣。如今的我们生在繁荣的年代,也应当砥砺前行,尽力护一方水秀山清,民生安泰。江面吹来的风让我感到阵阵凉意,我的心中却仿佛有一团温暖的火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学生陈亦婷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北方多地缺水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如北京、天津等城市居民用水水质提升,工业用水得到保障,农业灌溉用水增加,促进了农业发展。沿线生态环境也因水源补充而有所好转,湿地面积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一定恢复。
我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看到清澈的江水沿着渠道流向北方,深切感受到这项工程的伟大与艰巨。它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是国家力量的体现,也让我更加珍惜水资源,意识到水资源调配对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材料学院学生董恩泽
卫河
卫河是中国河海水系南运河的支流,因源于春秋时期的卫地而得名。卫河的前身基本上是隋代大运河的永济渠,在曹操开凿白沟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天然河流和早期黄河故道加以点缀而成。卫河是河南省北部的重要灌溉水源,在新乡市更是被称之为“母亲河”。穿新乡城而过的卫河给了新乡人太多的记忆,从清淤到生态治理,从九龙口游园到牧野湖一期和二期的工程,卫河在我们这代人的见证下,让缺水的新乡一湾碧水绕城来。
对卫河的治理也让新乡人更加重视我们的“母亲河”,更加愿意去了解卫河建设及卫河文化。本次活动也让我意识到水利资源对于国家非常重要,借此机会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到水利,传承水利文化。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学生张思勉
郸城洺河
郸城洺河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首先,灌溉系统的完善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次,防洪工程的建立有效地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保护了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供水工程的实施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饮水问题,提高了生活质量。航运工程的发展也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
站在洺河旁,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力量。洺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洺河,关注水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慧泉书院学生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