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5年寒假期间开展“青力青为 豫见未来”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发现科技力量、感受时代变迁,畅想家乡未来、书写青春篇章。河南学子在寒假期间积极参与活动,围绕“了解掌握新技术”“推介家乡美食美景”“打卡家乡地标建筑”“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在新浪微博平台参与#青力青为豫见未来#话题讨论,书写自己的实践故事。
下面,一起跟随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学子的脚步,见证他们寒假活动的精彩瞬间。
豫州文脉蕴华夏,千年古韵绽风华
钧瓷窑变淬玉光
禹州神垕镇的黄土地下,沉睡着一部活态瓷史。北宋徽宗年间,钧瓷因“雨过天青泛紫霞”的窑变奇观被钦定为官窑。金元时期,钧瓷釉色由雅入俗。太和殿上那座蚰龙耳香炉,玫瑰紫釉色如晚霞凝驻,细看却藏着宋官窑才有的“龟背纹”绝技。
而今故宫九十九间半的地砖缝里,仍嵌着钧瓷残片——那是当年窑工为试釉色随手抛掷的次品。一片钧瓷半部史,从帝王案头的海棠式花盆,到茶席上莹润如雪的荷口杯,这抹中原大地的天光云影,淬炼八百年仍在人间流转生辉。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学生 杜家顺
霓裳豫剧暖乡情
寒假回家,恰逢村头搭起豫剧戏台。这种发源于明朝中后期的戏曲,早年在开封朱仙镇以“靠山吼”的形式在庙会传唱,因地近豫地得名。清中叶至民国,豫剧吸收秦腔、昆曲等元素形成祥符调、豫东调等流派,樊粹庭等剧作家创编《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常香玉将现代声乐融入传统唱腔,使其走向全国。
豫剧既传承着梆子击节的唐大曲遗韵、中州方言十三辙押韵,也通过短视频直播圈粉年轻观众,与交响乐、影视剧跨界合作焕发新貌。戏台上演的既有《程婴救孤》这样的老戏,也有融入碳中和题材的实验剧目。
作为黄河文化孕育的活态遗产,豫剧用五百年的乡音凝聚着中原血脉。当台前孩童跟着梆子打拍子时,方知这土地长出的艺术,早把文化基因刻进了下一代人的呼吸。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制药工程学院学生 祝海辰
汴绣古韵绘汴京
路过宋都御街时,汴绣店内的双面绣屏让我眼前一亮:正看是《瑞鹤图》仙翎翱翔,翻转竟是《千里江山图》连绵青绿。店员轻抚绷架上的蚕丝线:“北宋汴京设文绣院那会儿,绣娘们用滚针、平针绘出宫灯上的仙山楼阁,后来东京城破,这手艺却藏在绣户千家。”
作为中国唯一以古都命名的绣种,汴绣承袭宋代“画绣”精髓——劈丝细过发梢,以“十丈绢绣一尺峰”的密针刺出《清明上河图》酒旗纹理;双面异色技法更让绣品正反呈现“白日虹桥车马喧嚣,翻面化作月泊汴河”的漕船桅影。
这穿行千年的针脚里,藏着开封城最细腻的DNA。绣娘指尖跃动的不仅是丝线,更是古都折叠在经纬间的城市记忆。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商学院学生 黄莉媛
九秋风露滋珍味,八珍玉食汇中原
辛香暖韵胡辣汤
晨光透进老街汤馆,青花海碗里琥珀色浓汤泛着云母纹——这碗始于明代的正宗逍遥胡辣汤,承载着中原冬日的暖魂。汤色源于牛骨羊肉吊足四小时的高汤基底,配以二十余种香料熬出的胭脂色,浓而不浊如汴河初冻的琉璃。
辛香是最霸道的邀约。周口逍遥镇祖传配方里,白芷、山柰与草果在沸腾中释放药香,古法木勺扬汤时,新磨胡椒粉遇热迸发的峻烈窜入鼻腔,混着陈醋的酸香凝成白雾,在冷空气里勾出绵延三代的乡愁轨迹。
舀一勺入喉,羊脸肉滑嫩先至,手工抻的面筋吸饱了香辣汁水,黑木耳与黄花菜嚼出脆响。多重辣感次第绽开:胡椒灼舌尖,姜辣暖胃脘,最后以三十八味药材调和的回甘收尾,配着水煎包咬下时,汴梁城的烟火气便从舌尖漫到脊梁。
这碗糅合了药膳食补智慧的风雪至味,早从北宋民间疗寒方子演变成黄河岸边的饮食图腾。当店家将铜锅老汤传给徒弟时,传承的不仅是一味暖身汤,更是中原人用千年熬就的滚烫情义。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护理学院学生 梁佳仪
夜宴汴梁·西司夜市
开封西司广场夜市,作为中原夜市的代表之一,承载着北宋汴京夜市的千年烟火气。如今的西司夜市,早已从昔日的转盘广场蜕变为开封美食的“活态博物馆”,这里不仅是本地人深夜食堂的首选,更成为外地游客品味中原美食文化的必打卡地。
步入夜市,首先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羊肉香气。拜记羊肉炕馍的摊位前总排着长队,金黄酥脆的薄饼夹着秘制羊肉馅,一口咬下,油脂与焦香在舌尖交织,搭配免费赠送的绿豆汤,驱散了冬夜的寒意。转角处的白家羊蹄则以“软烂入味”著称,羊蹄在数十种香料中慢炖至脱骨,辣与不辣两种口味满足不同食客。
若想体验开封“夜市灵魂”,小虎炒凉粉是绕不开的经典。铸铁鏊子上翻炒的凉粉裹着焦香的“锅巴”,淋上蒜汁与辣椒油,软糯与酥脆的双重口感让食客们甘愿为这份5元的小吃排队半小时。而隔壁的张二黄焖鱼则延续着老开封味道,小鲫鱼经油炸后与秘制料汤同焖,鱼肉吸饱汤汁的鲜香,连鱼骨都酥软可食,配上一个芝麻烧饼便是地道吃法。
甜品爱好者在这里也能找到惊喜。传承宋代宫廷配方的杏仁茶堪称“舌尖上的非遗”,用杏仁粉熬制的乳白浓稠茶汤中,点缀着葡萄干、山楂糕和玫瑰花瓣,冬日里捧上一碗暖手暖胃,还能感受《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风雅。而现做现卖的花生糕则以古法木槌敲打成型,香甜不腻的口感配上牛皮纸包装,成为游客最爱的手信之一。
站在西司广场,看蒸汽升腾中摊主们娴熟翻动锅铲,听南北食客用各地方言赞叹“中”,便能读懂这座千年古都最鲜活的生命力——美食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医药学院学生 焦向阳
通衢万里贯山河,丹心筑梦换新天
郑渝高铁南阳段变迁
2016年前的南阳,山脉如锁。载着农民工南下的大巴常在312国道上拥堵整夜。桐柏、方城等县的山货出不去,外省客商进不来。
历经六年攻坚,建设者削平27座山丘、打通46条隧道,其中千米以上特长隧道达12条。横穿南水北调干渠的卧龙隧道,创下国内高铁路基最大悬臂浇筑纪录;全长12.7公里的元谭隧道施工中处理突泥涌水79次,最终捧回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2022年6月20日,南阳东站“卧龙腾云”造型的穹顶下,首列复兴号载着1700万人的高铁梦冲出盆地。
如今,98分钟到郑州、3小时抵重庆的时速,让西峡香菇次日晨摆上北京超市、镇平玉雕午后现身成都展会。日均42趟列车穿梭中,南阳东站年发送旅客突破400万人次,高铁片区新落户27家企业,夜经济圈向轨道沿线延伸15公里,曾经空心的村落兴起了136家民宿,而车站LED屏滚动的“距虹桥枢纽5小时22分”,正改写着一代人的命运时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学生 杜晴
凿山引漳,天河圆梦
20世纪60年代,林县饱受缺水之苦,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艰难。为了彻底改变命运,林县人民在县委的带领下,毅然决定修建红旗渠,引漳河水入林县。
工程开启,困难重重。物资极度匮乏,工具仅有简单的铁锤、钢钎;施工环境恶劣,人们要在悬崖峭壁上作业。但林县人民没有退缩,任羊成腰系绳索,飞荡在悬崖间除险,即使被落石砸掉牙齿也坚守一线;郭秋英带领女子突击队,抡锤打钎,巾帼不让须眉。
历经十年苦战,他们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起152座渡槽,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这条“人工天河”,不仅为林县带来了生机,更铸就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梦想拼搏。
欢迎大家来红旗渠,见山,看水,学前辈,找自己。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学生 朱冰洁
鼎彝铭文溯龙脉,胜迹如棋话沧桑
访女娲圣城,品华夏遗风
周口是华夏文明深厚底蕴的承载者,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西华县北,中皇山下,女娲城巍然矗立,占地130余亩,仿古建筑错落有致。女娲像居中,高大庄严,双手擎五色巨石,驾祥云补天,神力尽显,守护苍生。
女娲城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四方信众纷至沓来,人山人海,日达十万。这里不仅是祭祀观光胜地,更是心灵寄托之所。
女娲城内,传说与习俗交织。女娲“抟土造人”“嫁娶之礼”的故事,代代相传,丰富了文化内涵,展现了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女娲城的建设,旨在纪念女娲功绩,传承中华创世精神,成为西华县的亮丽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朝拜和观光。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李润佳
天子驾六的千年迷题
周代礼制典籍清晰记载:“天子驾六,诸侯及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六匹骏马牵引的青铜车辂,既是王权象征,更是礼乐文明中等级秩序的物质化表达。
2002年洛阳市中心王城广场地下,距地表仅2.1米处揭露出一处震撼的东周车马坑群。其中规模最大的5号坑内,26辆战车呈南北纵列,居中者由六匹战马牵引,马骨间距精准保持在0.8米-1米,蹄铁痕迹显示其生前均为右服马起步。该遗存与史籍完全对应,首度以实物印证“天子驾六”制度的存在。
天子驾六博物馆,采用覆土式建筑保护原坑,通过全息投影复原了2400年前的迎宾仪仗。数字化展陈中,碳十四测年数据与《春秋》纪年在此交汇,每件驷马铜軎都在诉说周代“以礼定分,以分促和”的治理智慧。当我们驻足六驾遗存前,实际是在凝视华夏文明制度建构的基因图谱。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学生 马一涵
雏凤清音鸣旭日,青春砺志护黎光
冬日送温暖,情暖快递心
我参加了由学院组织的慰问帮助快递小哥的志愿服务活动。我们精心准备了手套、暖宝宝、方便面等各种物资,亲手送到快递小哥手中,并对他们为城市运转付出的辛勤劳动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感谢。
我们利用实训室的设备,为快递小哥的快递车的刹车系统、轮胎气压进行免费检测、现场充气,确保车辆行驶安全,为快递小哥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在与快递小哥交流中,我逐渐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感受到他们积极乐观,努力奋斗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撑起了城市物流的脉络,让我深刻意识到,每一份看似普通的工作背后,都有着不平凡的坚守与担当。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学院学生 李银浩
朝气青年护暮岁,志愿深情暖晚年
寒假,我报名参加了郑州市金水区蓝堡湾社区“曹阁孝善大食堂”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任务是为老年人打饭,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许多学问。每天开饭时间,我推着饭菜,热情地为每一位前来就餐的老人打饭。我会用心去理解他们的需求,确保每一位老人都能吃得满意、吃得健康。
为了给老人们带来更多的关怀,我利用闲暇时间陪他们聊天,倾听他们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许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内心渴望陪伴与交流,我十分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刻,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关心和温暖。
老人脸上洋溢的笑容,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会将这份爱心延续下去,让更多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本科部学生 潘家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