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 | 看河南师范大学学子“焕新”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精神。当传统非遗遇上新时代青年,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今天一起看河南师范大学学子与非遗的奇妙相遇。

怀梆

  “咚咚”“梆梆”随着梆子一声响,好戏就要开场,豪放爽朗的乐曲,活灵活现的情境,一场视听盛宴由此上演。

什么是怀梆

  怀梆:是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起源于明朝怀庆府一带,主要流行于沁阳、博爱等地方。怀梆结合了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声腔剧种。

  河南师范大学学生李雨澍对怀梆戏曲满怀热忱。她回忆起第一次观看怀梆演出时说:“非遗传承人们身着气派戏服,画上传统妆容。道具就位,演出随即开场。舞台上,既有传统清唱,又融入了精准扶贫这一与时俱进的主题。跟随着枣木梆的节奏,每个细节都尽显用心,那一刻,我被深深吸引,没想到身边竟藏着如此厉害的传统文化。”

  这次邂逅,让李雨澍下定决心学习怀梆艺术。在武志琴、李长寅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刻苦练习演唱技巧,从发声、行腔到身段,日夜苦练。如今,她已能从容登台演唱。

  非遗月:“非遗传承,让咱师大人玩明白了!”

  慷慨激昂的沁阳怀梆戏,气势恢宏的舞狮子,高亢激越的新乡民间小咚鼓……来自民间和校园的数十支表演队伍竞相亮相师大校园,拉开了“非遗月”的序幕。

  文艺队老师组建巡演队伍在河南师范大学校园开展非遗巡演。非遗社团成员江靖雯兴奋地分享:“巡演时,整个校园都是非遗文化气息,我们跟着队伍近距离观看表演,尽情品味中原民间艺术的独特韵味。”

  据她介绍,学校至今已成功举办19届文化遗产活动月活动,让非遗真正走进校园,与同学们亲密互动。“舞动中原”“雏凤展翅”“曲韵悠扬”这些活动中的精彩环节,都是师大人与非遗文化的深度交流,展现出非遗传承的崭新风貌。

  调研服务团:深入当地,续写非遗新篇章

  2024年暑期,河南师大“豫韵怀梆 续写新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服务团,奔赴沁阳市宋寨村,开启了一场非遗怀梆传承的热血之旅,奏响了高校思政育人与文化传承的激昂乐章。

  初到宋寨,古村的质朴与怀梆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团队成员迅速投身调研,挖掘怀梆背后的故事,发布调研进展与怀梆知识,让师生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武志琴、李长寅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刻苦学习怀梆演唱技巧,从发声、行腔到身段,日夜苦练,只为传承这门艺术。

  面对怀梆传承的重重困境,调研团队积极创新求变,精心打造了非遗相关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分享怀梆传承人的故事,展现他们坚守与奉献的精神。

  此次社会实践后,河南师范大学与非遗的故事没有结束,反而在校园里持续升温......

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色彩鲜艳、寓意吉祥,这项传承了千年的民间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我们心中难以割舍的年味记忆,一起走进木版年画的世界,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一刀一画传情意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内容有门神、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戏曲、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河南师大美术学院版画工坊于2007年成立,由陈雷副教授带领,目前工作室主要成员有徐宪老师,研究生车依倩、原梦琪等人,以及本科生兴趣小组团队。工作室主要分为河南木版年画工坊、现代版画工作坊两个部分,制作展示类别包括木版年画、木版画、丝网版画、综合材料等。依托美术学院美术馆和陈列馆,工坊使用和展示面积高达1000余平方,完美融合了展示的高雅、收藏的深邃与制作的匠心,成就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综合性“版画工坊”。在这里,每一块版、每一抹色,都在诉说着关于传承与创新的不朽传奇。

河南木版年画工坊基地建设

  河南木版年画工坊多年来在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传承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施平台。获得的荣誉包括河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省学校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东方好创意设计实践工作坊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新乡市社科普及基地、地域美术研究与创作中心等多个省级平台和市级、校级平台。

河南木版年画工坊推广

  工坊的宗旨在于教育、传承和创新,目标定位是教育师生和服务大众。在教育方面,利用强大师资,为不同学生群体和教师开设教育课程及国培、省培计划。自2020年起,依托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对开封朱仙镇、安阳滑县、新乡获嘉小杨庄三地木版年画传承人等进行资料整理,推进河南木版年画研究。同时,工坊开展文化普及,组织非遗宣传等活动,累计超2万人参与,已初步形成中原文化特色和师大美育特点的木版年画传承途径。

  河南木版年画工坊,通过非遗文化传播活动及文创产品开发,将传统木版年画与现代元素融合,贴近现代审美,促进创新发展。目前已研发近百种,文具、服饰、生活用品等文创作品,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未来,河南木版年画工作坊将继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剪纸

  从古代的窗花到如今在各类艺术展览,剪纸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来的生活记忆审美观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原大地深厚的文化土壤里,剪纸艺术如璀璨星辰,闪耀着先辈们的智慧之光,而新时代的青年们,正以蓬勃的热情和无限的创意,踏上非遗传承的新征程。

追溯剪纸渊源,开启传承之旅

  剪纸,源起民间的传统艺术,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在纸上创造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图案,承载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历经岁月沉淀,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大众喜爱,尤其在河南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传承珍贵非遗文化,发挥专业优势,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组建非遗剪纸传承队,致力于让古老剪纸艺术在现代社会重焕生机。

依托剪纸底蕴,汲取传统技艺

  团队成立之初有幸拜访了新乡市著名剪纸艺术家非遗剪纸传承人马利敏、孟金平。“刀刻对力度、角度、刀具、垫板的要求高,很考验耐心,再加上缺乏宣传,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老人见到大家来了很兴奋,手把手地教大家。

细究剪纸技法,开拓剪纸新思

  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克服了断刀、跑偏等问题。然而,新的挑战又摆在面前,剪纸模板设计对美术功底要求高,需通过黑白两色体现明暗阴影,突出立体感,团队守正创新,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设计剪纸效果图,既保证了剪纸特色,又提高了效率和元素保真度。在刻画阶段,先对纸质版素材进行 “打断” 处理,再通过基本线条勾勒出最终成品。

  传承队成员不断更新手艺代代相传,成果丰硕。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团队创作 “青春心向党” 系列作品,2023年百幅剪纸献礼师大办学百年,2024年学院成立40周年之际,“纸刻计科韵 赓续学子情”系列作品问世。

领航 | 看河南师范大学学子“焕新”非遗!

领航 | 看河南师范大学学子“焕新”非遗!

  青春力量激活非遗,师大学子“焕新”传统艺术。追光的路上,每一位师大学子传承者都满含热忱,初心不改,一同期待非遗艺术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一起拼搏奋进,静候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结出累累硕果,书写辉煌新篇。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肖亮亮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肖亮亮工作室,2023年6月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审批成立,是隶属于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的网络工作统筹引领与服务阵地,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落实好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上级部门有关工作安排。工作室当前主持人为肖亮亮,含骨干成员刘吉磊、刘久凌、张迪、白雪等10人,主要任务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作正能量作品,开展网络监测、评论、引导,汇聚向上向善力量,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