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精神,当传统非遗遇上新时代青年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今天一起跟随郑州大学学子的脚步,探索非遗魅力。
在华夏文化的长河中,非遗是闪耀的珍宝,承载着千年智慧,河南浚县泥咕咕,这颗中原明珠在郑州大学“不咕”团队的努力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浚县泥咕咕:中原大地的非遗宝藏
浚县泥咕咕源于隋末唐初,与瓦岗军的英雄事迹紧密相连。当时,百姓为纪念英勇抗敌的瓦岗军,用当地泥土捏制人物、动物形象,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泥咕咕。其造型丰富多样,动物形象憨态可掬,人物形象威风凛凛。
泥咕咕制作工艺精细,选用当地特有的胶泥,历经选土、和泥、捏制、晾晒、烧制、彩绘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心血,揉泥的力度、塑形的技巧、彩绘的色彩搭配,都彰显着独特的匠心。其色彩以红、黄、绿、黑等原色为主,对比强烈,不仅美观,还蕴含美好寓意,红色代表喜庆,黄色寓意丰收。
泥咕咕
从历史角度看,泥咕咕是中原地区社会变迁、民俗风情的“活化石”。传统节日庙会上,它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河南人的童年记忆,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艺术角度而言,它的造型和色彩展现出质朴的民间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不咕”团队:青春助力非遗传承
“不咕”团队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现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扶贫车间,了解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郑州大学青年学子传承非遗的热情。在汪振军和周鹍鹏两位教授的引导下,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美术学院、商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15名学生,组成“不咕”团队。他们以浚县泥咕咕为切入点,开启了探索中国传统纹样的征程。
“不咕”这个名字,灵感源自“于虚空中不鼓自鸣”的“不鼓”,谐音“不古”,寓意非遗并非陈旧,而是能引领潮流的现代精神养分,体现出“植根豫土,不鼓自鸣”的决心。秉持“脚踏实地,一鸣惊人”的信念,团队踏上了非遗传承创新之路。
扎根田野:探寻传统纹样根源
“不咕”团队深知,深入了解非遗根源是传承的关键。他们踏上探寻之旅,足迹遍布浚县非遗传承地、河南博物院、洛阳龙门石窟、西安华清宫烽火台等地。在浚县非遗传承地,团队成员穿梭于古老街巷,走进民间艺人工作室,仔细观察泥咕咕制作过程。他们与“民间美术开拓者”倪宝诚交流,学习民间美术发展脉络和传统纹样特色。郑州市非遗协会执行秘书长王洪伟从政策层面给予指导,帮助他们理解非遗的当代价值。
“不咕”团队与“民间美术开拓者”倪宝诚交谈
在河南博物院,他们透过文物上的纹样探寻历史故事;在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飞天、莲花纹样,感受佛教文化与艺术的交融;在西安华清宫烽火台,从建筑装饰纹样体会岁月变迁。通过与众多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团队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涵盖传统纹样的多个方面,确定了以挖掘、整理、创新、应用、再设计中国纹样为核心的科研方向。
“不咕”团队走进郑州非遗“顽木顽皮”
技术赋能:打造“不咕AIGC”系统
为了让传统纹样在现代“活”起来,“不咕”团队决定打造“不咕AIGC”系统。研发过程充满挑战,技术难题不断,但团队凭借对非遗的热爱,勇往直前。他们查阅大量文献,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常常在实验室熬至深夜。
经过不懈努力,“不咕AIGC”系统成功问世。该系统以文博、历史等为核心,建立200余个纹样专题,收录3万多种中国传统美学纹样,完成2万多次矢量化创作。用户可通过系统搜索纹样,了解其背景和特色,并利用设计工具将纹样融入现代产品设计。这一系统为团队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也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不咕”团队设计的二十四节气醒狮纹样
文创出圈:让非遗融入生活
“不咕”系列文创
“不咕”团队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融合,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咕咕杯、毛绒帽、抱枕等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它们既保留传统工艺精髓,又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
“咕茶”系列茶具,灵感源于中国传统茶文化和精美纹样。细腻陶瓷材质上绘制着云纹、牡丹纹等吉祥纹样,使用者在品茶时能感受古代文人雅趣,享受便捷泡茶体验。“咕宠”系列玩具以可爱动物为原型,融入传统纹样,色彩搭配独特,深受孩子和年轻人喜爱,成为传承非遗文化的有趣载体。
团队以民族学、中国美学为根基,以图案学、现代设计体系为再造途径,打造出国货潮品。他们还融合多项非遗IP,丰富文创产品文化内涵。为推广产品,团队采用线下直营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销售方式。线下店铺充满文化氛围,让顾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线上通过直播,邀请主播和非遗传承人讲解展示,增强消费者参与感和购买欲。此外,团队借助区块链技术打造虚拟社群,实现传统纹样资源的共建共享,为项目发展注入动力。
“不咕”线上直播间
产业振兴:非遗传承与经济双赢
“不咕”团队意识到,非遗传承能推动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他们注册成立郑州不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双赢模式。
“不咕”IP形象海报
在数字化浪潮下,团队利用3D建模、AIGC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对纹样画稿和文创产品进行数字化转化与认证,为非遗保护传承开辟新商业路径。同时,他们积极开展商业合作,与多家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提供美育课程、广告设计、品牌联名等多元化服务,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不咕”线上平台
“不咕”团队的努力带动了“纹样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发展,帮助上万名手艺人增收,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和知名度,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团队也因此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金奖等100余项荣誉,受到众多媒体报道。
“不咕”团队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金奖
未来展望:让非遗潮流延续
展望未来,“不咕”团队充满信心。在技术创新方面,他们将加大对AIGC、区块链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优化“不咕AIGC”系统,实现纹样的智能推荐和个性化设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平台建设上,团队致力于打造集非遗展示、学习、交流、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邀请更多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入驻,开展各类活动,提升平台知名度和影响力。
团队还重视非遗文化在校园的传播,与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非遗课程和教材,培养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不咕”团队以青春热情和坚定信念,投身非遗传承创新事业。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孵化世界级的中国纹样及非遗IP”的愿景,让非遗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永恒的潮流。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聂娜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聂娜工作室系2022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建设的首批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之一。该工作室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工作的智库作用,围绕师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撰写高质量网络文章,深度阐释政策及理论,强化网上正面宣传声音,凝聚师生共识,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在润物无声中立德树人,在精品浸润中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