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沉浸在浓郁的年味里,尽享幸福美满。今年春节是成功申遗后的第一个春节,它将被怎样记录在镜头中呢?是美食、是美景、是家人,亦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接下来,一起看河南高校学子镜头下的春节。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2级学生施词
每一次过年,我和父母是一定要回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过的,当然今年也不例外,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在贴完春联、门贴后,便踏上了归“家”的旅途,这是我在云南安宁过的第二十一个春节。都说人总是在无限接近幸福的时候最幸福,的确,一路上看着镜头里曾经施工的道路如今已正式投入使用,道路两旁也增添了许多绿植,我们更加满怀期待。
大家忙活了一下午做出来的饭菜
刚进家门,我就闻到了阵阵香气,那是奶奶刚刚炸好的香酥丸子,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不一会儿,整个家就热闹起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熟悉的家乡菜,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我拿起相机按下快门,想要将团聚的温暖永久留存。饭后,我们一起到了院子里搭起篝火,这几乎是每个云南人家过年的必备项目,大家一起围着篝火,你一言我一句地唠着家常,时而抬头看星星,时而低头欢笑,这样看似平淡的日子,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全家人围坐在篝火前,一起欢笑嬉闹
一家人到新建的公园游玩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2024级学生林希涵
我来自福建,“折金”可是闽南人的必备技能。在除夕之前,我和家人会用“金纸”折很多金元宝和金条,还会在桌子上摆上红烛,准备鸡鸭鱼肉和水果来祭拜天地公,以此感恩天地公一年来对我们的保佑,为即将过去的一年画上圆满的句号。在除夕当天吃团圆饭时,我们还会进行一个特有的习俗——围炉,就是将一个装着点燃蜡烛的土炉放在饭桌下面。据说在以前这是一个取暖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演变成了闽南地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更是家庭团聚的象征。每年春节,我们都在践行着这些不可或缺的习俗,它们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象征着我们对去年的感恩与对新年的向往。希望在新的一年,我们都可以得偿所愿,生活越来越美好。
围炉
拜天公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专业2023级学生牛子晗
“甲骨藏天地,青铜铸春秋。”我的家乡安阳,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岁月留痕,不断沉淀它的深厚底蕴。
春节,我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翻开家乡的崭新篇章,才察觉它惊人的变化。青砖灰瓦,红联高挂,身着古装的商贩和游行队伍让人宛若置身于千百年前的春节街巷;灯光璀璨,市集繁华,琳琅满目的民俗商品和特色美食让过路者纷纷驻足;望闻问切,新潮标语,中医药摊位让游客们在游玩中领略中医文化魅力……
花灯
街道边的灯笼
无人机灯光秀演绎殷商文化,博物馆展览喜迎蛇年主题,新年的烟花绽放在上空,传达着新春的祝福与期盼,古老与现代的交织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机。夜幕低垂,长街的灯笼依旧高高挂起,摇曳着细碎的光影,照亮着这热闹的古香古色。我终于发现,这座古老的城市,这座生生不息的城市,早已展现出新的风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善水书院物流管理(中外合办)2024级学生潘京帅
当春节来临,我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念回到了家。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大学生活的点滴,看着父母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与感动。这次远行让我对大学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大学的生活节奏很快,需要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习和生活。我逐渐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也明白了父母的不易。在大学里的成长,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这次春节让我对年味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只是简单的吃喝玩乐,更是家人团聚的温馨,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也是对新一年的期许。我也忽然明白年味之所以更浓,是因为离巢的雏鸟终于读懂了归巢的重量。新的一年,我将带着家人的祝福和期待,继续在求学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春节家人合照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2024级学生翟家莹
春节,宛如一场盛大而绚烂的梦境,将人们从日常的单调轨道中拉扯出来,抛进一个满是惊喜、欢乐与浓郁情感的世界。烟花绚烂,欢声笑谈,崭新春联户户贴,句句祈愿纳福来。
轮轮佳节,岁岁焕新,踩街游行的传统从未间断,每一次观瞻,皆能收获一份独属于新春的炽热与欢畅。舞狮队伍矫健有力,时而昂首,时而摆尾,一招一式尽显灵动。踩高跷艺人脚步轻盈,红绸彩衣翩跹,稳健步履送吉祥。男女老少自发融入队伍,让这场游行成为了一场盛大的全民狂欢。
打铁花
踩高跷
处处盛景,时时鼎新,打铁花的惊艳初绽,每一次瞩目,皆能收获一份独属于新春的震撼与新奇。夜幕降临,炉火正旺,师傅挥勺,滚烫的铁水似离弦之箭,与冷硬的墙壁激烈碰撞,转瞬化作万千金花,“铁树银花落,星桥铁锁开”。镜头下的春节,将家乡的年味与民俗风情定格成永恒,成为记忆中永不褪色的温暖篇章。
洛阳师范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问礼书院二号院教育学专业2023级学生侯勇旗
今年春节,我返回家乡河南省邓州市,深入体验了家乡的春节习俗和近年来的新变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节日氛围。
最让我震撼的是新开放的“宋金不夜城”。这条集吃喝玩乐游和研学为一体的商业街,在春节期间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每天下午和夜晚,都有各种活动的精彩演绎,如NPC互动、舞蹈盛宴、宋员外招婿、篝火晚会和游街仪式等。这些活动让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到了邓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灯笼
舞龙舞狮
邓州不仅注重历史文化传承,还积极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在年货会暨新春民俗文化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民俗文化表演更是精彩纷呈,有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等传统表演,也有现代歌舞、杂技等新颖节目,让观众大饱眼福。在花洲游园和永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义务为市民书写春联,送上新春祝福。
走在邓州的街头巷尾,我深切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热情。这些经历让我对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情。新的一年,我期待邓州能继续蓬勃发展,也希望自己能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共同书写邓州更加美好的未来篇章。
河南城建学院
河南城建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2023级学生董烁
基础设施焕新,铺就发展“快车道”。家乡的“骨架”更坚实,曾需跋涉的泥泞小道化为宽阔的柏油路,曾经一层的砖瓦土房也在节节拔高,变成现代化装配式小洋楼。
推平的山头建起了休闲娱乐的广场,大年初一的阳光洒在熙熙攘攘的广场上,各式的红艳春联、灯笼像一团团火焰,人们高声欢笑攀谈,互相祝愿新的一年万事顺遂。我感受到“家乡变了,可家人围坐的温暖未变”。
烟火
赶集
返乡的我们,是观察者,亦是参与者。镜头下,家乡的每一处变化,都是时代发展变迁的缩影,也是我对家乡的深情告白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守望,更是我奔向远方的勇气动力。往昔诸愿皆已偿,今岁万事更如意。新的一年,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愿我们的家乡和谐美丽,愿我们每一个青年学子都能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洛阳理工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4级学生魏熙瑶
春节回到家乡,一片喜气洋洋。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我不禁感慨时光荏苒。
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那天的下午,我和父亲兴致勃勃地去贴对联,我快速撕下去年的对联,并在旧春联留下的痕迹上涂下胶水,每一下都均匀细致,父亲不停地调整位置,我就帮忙扶正,我们稳稳地往墙上一贴,从顶端开始,缓缓抚平,让每一处都贴合紧密,大功告成后,大红的春联在门框上熠熠生辉,春节的氛围更加浓厚,仿佛昭示着下一年的美好愿景。
除夕当天贴春联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近年来,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街道变得更加清洁,道路两旁的风景线更加靓丽,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涌起,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美满,年味也愈来愈浓。随处可见的是一家人一起在街上行走,笑着聊着,很是温馨;商业区也变得繁荣,各种品牌店铺和特色小吃店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顾客;夜晚,霓虹灯闪烁,街道上人潮涌动,节日的气氛更是被推向高潮。
近些年来街道的变化
潮涌催人进,风好正扬帆,望着家乡的变化,我默默地埋下一颗种子——我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为继续建设家乡、造福大众而奋斗,吾辈不堕青云志,勇面逆风勇前行。
郑州商学院
郑州商学院文传学院汉语国际教育2024级学生王一冰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盛大的节日,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而我,有幸用镜头捕捉下这节日中的点点滴滴,记录那些温暖、欢乐与传承。
打铁花
中国非遗皮影戏
我镜头下的春节中最难忘的一幕是参加家乡传统庙会。踏入南阳卧龙岗新春大庙会,那扑面而来的热闹气息瞬间将我裹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庙会上的戏曲表演和传统非遗表演。古戏台上,演员们粉墨登场,一招一式尽显功底,唱念做打间,将三国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茶舍内,在昏黄的灯光下,皮影艺人指尖灵动,操纵着薄皮人偶演绎世间百态,将古老的故事以光影交织的奇妙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在这一方小小的舞台上,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深深感受到它穿越时空的魅力。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2022级学生丁舒怡
平潭的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吹到“蛇舞新春·麒麟献福”“品非遗·过大年”展厅现场,仿佛在低语这座海岛的古老故事。
平潭贝雕展区内人头攒动,周明等传承人正娓娓道来平潭贝雕的发展历史与成就,孩童们好奇地围着靠近玻璃展柜细看作品,支着耳朵认真学习。
“有蛇有得”平潭贝雕:指尖的海洋记忆与蛇年的美好祝愿
透过玻璃,可以看见每一片贝壳得到精细的打磨、雕琢、拼接、抛光,变身成为一幅幅精美的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现场“有蛇有得”这件贝雕作品尤受人们喜爱,这是周明老师结合蛇年元素的最新创作,表达了对蛇年的美好祝福与期待。我观赏着贝壳的纹理、光泽,感受其中的指尖温度、匠人匠心与时光沉淀,仿佛触摸到了海洋的记忆。
平潭贝雕,作为将海洋馈赠化作艺术的手艺,是平潭人的根与魂。如果说匠人匠心是保障,那么文化体验与教育就是助益与传承,不仅让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24级学生刘怡彤
寒假回到家乡,看到熟悉的种种,是亲切温暖的,而家乡的新貌也让我眼前一亮,更多的热门旅游打卡点的出现,新业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生动地展现着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我意识到,我的家乡正以蓬勃的姿态不断进步,正尽心尽力为这个新时代努力奉献着。最让我难忘的是,我参与了家乡春节联欢晚会的工作,喜庆热闹的氛围让我心潮澎湃,充满了朝气活力,在这场盛会里,我真切感受到家乡正以昂扬的姿态大步向前,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力拼搏,为时代发展添砖加瓦。
家乡变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家乡春节活动
春节,承载着新的期待与向往,也昭示着家乡新一年的无限生机,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于我而言,新年新愿景,朝朝暮暮皆在每日的点滴奋斗,要有允许一切发生的勇气和过好现在的能力。行百里者半九十,拥抱现在的生活,勇敢地做自己,一直往前走,总会达到想去的地方。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文化教育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2023级学生李一凡
在家乡焦作东平里的庙会上,我仿佛穿越到了热闹的旧时光。舞狮表演最为吸睛,狮子们时而威风凛凛,时而灵动活泼,一招一式都透着精气神,那翻腾跳跃间,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是对新年的美好祈愿。打铁花更是震撼人心,铁水在空中绽放,化作璀璨的星河,照亮了夜空,也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激情。花灯则温柔地装点着庙会,五彩斑斓的灯影里,藏着童年的回忆和家乡的味道。
舞狮表演
打铁花
街道新景
这些传统民俗活动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也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乡的根与魂始终在这些热闹的烟火气中延续。作为大学生,我为能见证这样的文化“盛宴”而自豪,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小小使者,让这些美好的传统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跨境电子商务2024级学生盛淑盈
春节期间,赏灯的习俗为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氛围,造型各异的花灯,不仅是节日的装点,更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寓意着吉祥如意。大型的人物花灯,更是将传统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灯光下,人物栩栩如生。赏灯这一习俗,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文化的传承。
花灯熠熠生辉
夜幕降临,柳树被灯带缠绕,在夜色中闪耀夺目,红灯笼点亮后红光四溢,与灯带交相辉映。光影在夜空中交织闪烁。河水倒映着岸上的灯火辉煌,呈现出华丽的景象。每个人都被这种温馨的氛围所包围。
火树银花不夜天
热闹的大年过后又恢复了平静,期盼家乡能如这热闹的灯会,繁荣昌盛,吸引更多人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新的一年,希望自己学业有成,心有所愿。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4计算机307班学生刘怡菲
在我的家乡,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大扫除,寓意扫除旧岁的霉运,迎接新年新气象。当然也少不了赶年集,热闹的集市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式商品,跟着爸爸妈妈一起有说有笑地购买年货,憧憬着即将到来的春节,满满的幸福感涌上心头。除夕当天,我走在村里阡陌交错的小路上,品读着每家每户大门口上张贴的春联,看着一张张喜庆的年画,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年味
包饺子
除夕夜,家人们欢聚一堂,边吃年夜饭,边看春晚节目,畅聊这一年的经历和收获,窗外时不时传来爆竹声,温暖的屋内欢声笑语经久不散。春节当天,我约着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逛庙会、看表演,在一派热闹祥和的气氛中欢度新春佳节。在我看来,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寄托,一种文化传承。新的一年,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憧憬奔赴下一场山海。
春节不仅是一场盛大的传统节日,更是一部鲜活的民俗史诗。大家用镜头捕捉着春节里的难忘瞬间,这些照片不仅是对春节的记录,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新的一年已经开启,愿大家能量满满,继续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