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5年寒假期间开展“青力青为 豫见未来”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发现科技力量、感受时代变迁,畅想家乡未来、书写青春篇章。河南学子在寒假期间积极参与活动,围绕“了解掌握新技术”“推介家乡美食美景”“打卡家乡地标建筑”“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在新浪微博平台参与#青力青为豫见未来#话题讨论,书写自己的实践故事。
下面,和我们一起看河南科技大学学子书写实践新篇,领略家乡魅力。
美食篇
洛阳牡丹鲜花饼,精取娇艳牡丹花瓣,融于细腻酥皮之中,轻启,花香四溢,甜润在舌尖缱绻。一口咬下,仿若春临洛阳,繁花入馔,既有历史的醇厚,又藏着市井烟火的温馨,尽显洛城独特风情。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牡丹学院) 袁一鸣
我的家乡是河南新乡延津,说起延津美食,延津胜利火烧可是一绝,堪称中原美食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外皮金黄酥脆,内里层次分明,咬一口,香气四溢,令人回味无穷。每一块火烧都承载着浓厚的地域特色,传递家乡的味道。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延津胜利火烧总能以其独特的魅力,温暖每一个食客的心。
——河南科技大学软件学院 董志文
千年古都洛阳,烟火氤氲之处,当第一缕晨光洒落,牛肉汤的香气便在街巷中悄然散开,牛骨慢熬数时,将骨香与肉香完美交融,化为醇厚汤底,入口瞬间,鲜美的滋味在舌尖绽放,每一口都是岁月沉淀的醇厚,每一口都是对传统味道的深情坚守。
——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白鑫瑞
“吃了没?”这句朴实无华的问候,是河南人打招呼的标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正宗河南人,提到家乡,我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既不是熟悉的风景,也不是儿时的回忆,而是一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
胡辣汤的味道因地域而异,周口的胡辣汤最为出名,但要说我最钟情的,还得是俺们南阳社旗的胡辣汤。尤其是山陕会馆旁的那家小店,没有招牌,却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开着。每次去,总要排上好一会儿才能喝上一碗。这儿的胡辣汤,胡与辣都是浅尝辄止,讲究的是“香”。汤底用牛骨熬制,加入八角、桂皮、草果、香叶等香料,再以胡椒为灵魂,牛肉为主角。碗里的面筋、豆皮吸满了汤汁,口感筋道,味道绝佳;香菜和葱花点缀其间,既添了美感,又提了清香。一口下去,满嘴留香,回味无穷。再配上隔壁老婆婆的做了几十年的,人虽老、锅未换、味未变的肉油饼,真是给个神仙都不换!早上吃上这么“美气”的一顿,一整天的精气神都足了。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赵洪昌
实践篇
在我的家乡开封,有许多著名景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清明上河园。踏入清明上河园,仿佛穿越回北宋汴京。这座主题公园以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再现古都繁华。入园便见张择端雕像及其后的浮雕,街道上身着汉服的工作人员与游客,仿佛置身宋朝市井。虹桥必游,站在桥上俯瞰湖水与古建筑相映成趣,桥边表演精彩绝伦。实景演出《岳飞枪挑小梁王》让人震撼,骑术与武艺演绎历史,水景特效让人惊叹。皇家皮影戏也是亮点,灯光下皮影舞动,讲述古老故事,呈现传统艺术魅力。每一步都像行走在流动画卷中,建筑、街景、表演充满历史气息,这里如活着的历史博物馆。离开时夕阳余晖洒在城墙上,增添历史厚重感。此行不仅让我度过美好时光,更让我深刻理解北宋历史文化,感受独特魅力。
——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王凯
寒假期间,河南科技馆成了河南青少年探索科学奥秘的热门打卡地。这座位于郑州市象湖畔的科技馆,以独特的建筑外观和丰富的展陈内容,吸引着无数怀揣科学梦想的年轻生命。
踏入科技馆,仿佛置身于科技的奇幻世界。“创享空间”里,3D打印设备飞速运转,将青年们的创意构思转化为实物,展现科技塑造未来的无限可能;“探索发现”展区,复杂的机械传动装置吸引着大家动手操作,探索物理原理的奥秘。在这里,科技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新奇体验。
在河南科技馆的浓厚科技氛围熏陶下,青年们以科技为云翼,不断汲取知识养分,提升创新能力,致力于用知识和创新为家乡、为祖国贡献力量。
——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高言
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藏在博物馆里。走进开封博物馆,就像踏入了时光隧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陶罐,上面的纹路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远古的故事。再往里走,庄重的青铜器屹立在展厅中央,精湛的工艺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那两把历经岁月的青铜剑,虽已不再锋利,但依旧散发着冷冽的气息,让人联想到曾经的金戈铁马。漫步在馆内,我仿佛看到了古人辛勤劳作、虔诚祭祀、激烈征战的场景,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都凝聚在了这些展品之中。博物馆大气的建筑风格与展品相互映衬,让我对家乡的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
——河南科技大学软件学院 卢晨煦
踏入天子驾六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时光的帷幕被轻轻掀开,历史的尘埃在阳光下闪烁。六匹骏马昂首挺立,拉着那古老的车驾,仿佛下一秒便要奔腾而出,带着帝王的威严,穿越千年的风霜。站在车马坑前,耳边似乎响起了马蹄的哒哒声,车轮的滚动声,还有那遥远的礼乐声,交织成一曲东周王室的华章。
这里不仅是文物的陈列,更是时光的凝固。每一件器物,每一道纹饰,都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庄严。作为参观者,我仿佛成了历史的旅人,漫步在时间的河流中,感受着古代帝王的威仪与气度。天子驾六,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文明的见证。走出博物馆,我心中满是敬畏与感慨,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而我们,不过是其中一粒微尘,却也因此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韩家曈
老君山是我的家乡的一个代表性景点,它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一句“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前来观光,为了欣赏辉煌的金顶、清晨的日出云海许多游客选择夜爬老君山。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海洒向山巅时,仿佛置身仙境,内心无比宁静。漫步在十里画廊,听着远处传来的钟声,仿佛置身于仙境,让人远离喧嚣,回归自然与内心的平静。
——河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刘怡珂
志愿篇
寒假期间,我积极响应学校“暖冬行动”志愿服务的号召,在1月24日和25日投身于洛阳龙门高铁站的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身着鲜艳的红马甲,我穿梭在候车大厅、安检口、检票口等各个角落,为旅客提供贴心服务。面对旅客的咨询,我都会耐心解答,从购票流程到车次信息,从候车位置到出站路线,一一讲解清楚,并协助车站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引导旅客有序排队、文明乘车。在这短暂的志愿活动中,我们这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以青春热忱搭建起温情驿站,用奉献精神织就出行保障网,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书写着属于我们的担当篇章。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李朔瑶
寒假期间,我积极响应学校团委的号召,满怀热忱地投身于家乡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的大学生返基层社会实践活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承载着我儿时的回忆,如今更成为我施展所学、回报桑梓的广阔舞台。
通过参加“博爱县‘基层治理 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鸿昌街道烟花爆竹禁售禁燃志愿服务”“博爱县‘12355’青春自护消防安全伴你行”等活动,我不仅了解博爱县近年来居民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基层治理方面的发展变化,也通过下基层向村民们宣传讲解相关知识,走访发放蛇年日历,和小朋友们手工互动,到博爱县消防救援大队参观学习等途径,实实在在成为参与者走进基层服务。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发展给村民们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与日俱增的幸福感,同时也为每一位热心善良的村民积极的回应而感激,温暖的关怀而感动。我真切地感受到下基层为乡民们服务是一件传递温暖、锤炼自我、意义非凡的事情。未来,我将更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学习奋斗,运用所学所能,积极奉献基层,将“为人民服务”的字字箴言,镌刻在家乡乃至祖国的热土上,播撒在下基层的阵阵春风中,用青春奉献社会。
——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刘旭彤
寒假期间,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了义写春联、安全知识宣讲、消防隐患排查等多项活动,同时还发挥了自己的视频剪辑技能,帮助社区及荥阳团委剪辑宣传视频并发布在家乡公众号上。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收获了志愿活动所带来的喜悦和正能量,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为家乡、为社会服务。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吴静怡
寒假期间,我回到家乡平顶山市舞钢市枣林镇,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之中,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积极参加到各种社会服务中,通过深入商铺开展安全知识宣讲,排查安全隐患,助力优化整改,筑牢乡镇安全防线。帮助村支部整理档案、总结报告汇编、参与日常值班、大会筹备及特色活动策划,以严谨态度和暖心行动获得当地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是最生动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坚定了我“用专业回馈家乡”的信念,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会不断厚植家国情怀,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 李明徽
文化篇
洛阳,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散发着独特的古韵。
洛邑古城,古街蜿蜒,楼阁古朴。我与伙伴在此留下合照,背景中悬挂的灯笼,上书“洛邑古城”,于夜色中散发着暖光,映衬着我们的笑颜,成为难忘的记忆。
洛阳博物馆内,精美的文物静静陈列,讲述着往昔的辉煌。身着汉服的人们穿梭其间,襦裙轻摆,广袖流云,与文物相互映衬,仿佛将历史的画卷重新展开。
走在洛阳的街头巷尾,时常能遇见身着汉服的同袍。他们或驻足观赏古建筑,或三两交流,举手投足间尽显古韵。洛水河畔,微风轻拂,汉服的衣袂与波光粼粼的河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
在洛阳,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它承载着千年的礼仪文明,让古老的东方之美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我虽未身着汉服,但在这浓厚的氛围中,也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王国林
不如画作汴京图,汴京富丽天下无。我的家乡开封——古称大梁、汴京、东京等,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如今科技宛如一把神奇钥匙,解锁了文旅产业的无限可能,以创新之力重塑历史风貌,让开封这样的古城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吸引着无数人奔赴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开封府中,《闸口盘车案》的光影特效惊艳着每一位观众。从前课本上那些历史被科技盘活了,光影一闪,古韵盘车嘎吱嘎吱响,感觉就像从大宋穿越而来,身临其境般紧跟“包大人”去探案,沉浸式体验历史的魅力。裸眼3D影片《微梦大梁门》跨越时空隧道展示着汴京雕梁画栋、商旅云集的热闹场面。随手拍张照发朋友圈,格调也会瞬间拉满。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古都开封的新旋律一定会传播到新时代的每一个角落。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厉浩然
河南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传唱千年,成为华夏戏曲艺术殿堂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从小便在豫剧的耳濡目染中成长,豫剧文化成为了我们独特的回忆。
蛇年新春,大年初四,在走访亲友后回家的下午,被乡村里回荡着的豫剧声所吸引,那激昂奔放的唱腔,犹如黄河奔涌,豪迈且富有力量,瞬间便能穿透岁月的长廊,直抵人心。走向豫剧展演的舞台前,演员们登台亮相,一招一式,尽显功底,水袖轻舞间,似有清风拂过,带出无尽的故事。台步游走时,仿若大地回响,踏出历史的足音。我结合着所学历史和周旁村里爷爷奶奶们时不时的两句津津有味的点评,渐渐痴迷其中……木兰从军的英姿飒爽,穆桂英挂帅的巾帼豪情,程婴救孤的忠义道德……儿时电视机前陪爷爷奶奶看豫剧时的我半知半解,青年时我将语文课本里的豫剧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如今几年前的那颗子弹正中眉心,我终于沉浸式走进了豫剧世界,如饥似渴地领略着这份独特的文化瑰宝。
在河南,无论是热闹的乡村戏台,还是繁华都市的剧院,豫剧的旋律总能引得无数人驻足聆听。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河南人民的情感寄托,在岁月流转中,豫韵悠悠,传唱着中原大地的千古风华,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未来,我愿化身豫剧文化的传播使者,深入研读豫剧的历史与精髓,将这份热爱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位朋友。我也会虚心向老一辈艺术家求教,汲取他们的经验与智慧,竭尽全力守护与传承这珍贵的文化瑰宝,让豫剧的魅力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
——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刘旭彤
春节期间,我来到万岁山景区,有幸观赏到了精彩绝伦的打铁花表演。现场人山人海,大家都翘首以盼这场视觉盛宴。当滚烫的铁水被击向夜空,瞬间,一朵朵绚丽的铁花如星辰般绽放,照亮了整个天空,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叹。这传承千年的国家级非遗表演,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更是古人智慧与勇气的象征,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着那漫天的铁花,我深深感受到了家乡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河南科技大学软件学院 卢晨煦
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他们用青春的足迹书写着未来的希望。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沈兰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沈兰工作室由河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本科生工作部、校团委联合打造,工作室成员均为学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工作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立足网络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未来将致力于:依托语言文字,聚焦思想引领,勇担育人使命,让网络思政育人更有温度;依托微视频,聚焦青年领航,发挥朋辈辐射作用,让网络思政育人更有广度;依托微宣讲,聚焦大学习,发挥理论宣讲作用,让网络思政育人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