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非遗对话!听他们讲述第一期主题直播背后的故事

  1月21日晚,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青力青为 豫见未来”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第一期“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全省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在线观看,大家深入学习,热烈讨论。

  在这堂精彩的思政课中,河南思政先锋团成员作为推介官带领广大青少年学子了解非遗、探索非遗、品味非遗。今天,思语特邀主创团队代表,讲述这堂课背后的故事——

“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总统筹

河南高校网络教育名师郭薇工作室主持人、河南中医药大学团委副书记郭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民族记忆、文化情感与民族认同。接到本次视频直播课任务后,我作为本场直播课的整体统筹,迅速召集10个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开展交流研讨,确定主题和展现形式,明确各环节负责人和时间节点,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各工作室结合各自专题,在组长带领下展开深入调研,寻访非遗传承人,选派精兵强将参与直播课脚本创作、主讲录制、剪辑制作等环节,对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克服重重困难如期完成各项任务,为青年学子呈现了别样的文化盛宴。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内涵丰富。本次直播,各名师工作室带领青年学子走出课堂,实地寻访朱仙镇木版年画、太极拳、中医针灸等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亲身体验、感受非遗魅力,引导青年学子了解非遗、探索非遗、品味非遗,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匠人匠心,薪火相传”篇章统筹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常素芳工作室负责人、开封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常素芳

  倍道兼程。接到工作通知之后,我第一时间召开了3个工作室负责人的协调会,并迅速推进方案实施。从理清思路、明确分工到拿出脚本,仅用了两天的时间。随后对脚本进行进一步核准、推敲、打磨、修改和润色,同时进行拍摄沟通、场地勘景、人员联系。为了保证直播课主题的鲜明性、知识的准确性、内容的思想性和形式的鲜活性,我们设计了“探宝”“寻匠”和“弄潮”3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主题版块,查阅大量史实材料,请教多位专家学者,采用多层拍摄画面叠加、9首背景音乐通铺、动态遮挡字体制作等艺术展现,多角度、多层次体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古朴悠远与时代活力。

  携手共进。通过资料查阅、思路碰撞、实地调研、脚本撰写、问题讨论和拍摄演练,我们3个工作室进一步深化了弘扬传承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认知与理解,坚定了讲好讲活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信心和力量,也收获了不同工作室之间相互支持、克难攻坚和团结协作的深厚友谊。

  培根铸魂。本次直播,无论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匠人匠心,薪火相传”、太极拳的“静动柔刚,心境芳华”,还是针灸的“求穴循理,仁心所系”,各美其美、豫韵悠长,让同学们感悟了近在身边的非遗文化瑰宝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激发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此,我也特别感谢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统筹指导,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祝愿新的一年共赴新程、同谱华章。

“匠人匠心,薪火相传”篇章非遗推介官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管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智慧与记忆。朱仙镇木版年画,恰似河中那颗最为耀眼的明珠。在为这场直播准备过程中,我深入探寻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悠久历史,它繁复精细的制作工艺更让我震撼不已。一代又一代手工匠人,他们以百折不挠的毅力,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将这门古老技艺传承至今。

  匠人大师们对热爱的事业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正是中华民族能够在东方大地屹立不倒,历经磨难却愈发坚韧的原因所在。希望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中,认真体会木版年画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深入思考其中所体现的工匠精神,仔细汲取其中的智慧与力量,相信大家定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收获成长与进步。

“匠人匠心,薪火相传”篇章非遗推介官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常素芳工作室成员、开封大学思政课教师崔妍

  在这堂主题直播课中,我们认真研究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确保讲解内容的详实准确;邀请了非遗传承人张继中老师进行木版年画的现场制作演示,并提前与拍摄场地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协调;团队老师们还一起精心布置了拍摄场地,准备了丰富的木版年画文创产品,让大家能更直观地感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独特魅力。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感受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之不易。同时,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要继续探索创新的非遗文化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这些珍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非遗文化的薪火相传贡献自己的力量。

“匠人匠心,薪火相传”篇章非遗推介官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培育)主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副主任乔新杰

  作为本次直播课的非遗推介官,我深感荣幸与责任重大。一场看似轻松流畅的直播课,背后实则是无数个日夜的精心筹备与全力以赴。

  在确定“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非遗主题后,我们团队首先要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不仅探究其起源、发展历程、艺术风格、制作工艺等基础知识,还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以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等深层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非遗文化是思政教育的优质资源,将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非遗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中,能够为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但如何让它更好地与青年人产生共鸣呢?思索间,“国潮”一词跃入脑海,灵感瞬间迸发!传统与时尚的碰撞,恰似非遗与青年的美妙邂逅。青年积极投身“国潮”,接触像朱仙镇木版年画这样的非遗文化,能够深切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价值,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深厚的民族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而青年具有敏锐的时尚触觉和创新精神,他们的加入为非遗传承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设计思路和新的传播方式。

  这次宝贵的经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推广非遗文化的决心。未来,我希望能策划更多精彩的非遗活动走入思政大课堂,让更多青年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我们的“国潮”更“潮”。

“静动柔刚,心境芳华”篇章统筹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刘春德工作室主持人、河南理工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春德

  太极拳,是中华武苑的一朵奇葩,是东方文化的瑰宝,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经典项目。此次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将其设计为“青力青为,豫见未来”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对话非遗:豫韵悠长”篇的重要内容,正当其时,意义深远。接到宣讲任务后,河南理工大学倍感鼓舞,作为项目负责人,我迅速行动,组建起由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思政课名师、辅导员名师构成的工作团队,加强统筹联络,全力协调师生,投入到宣讲内容形式构思、文字稿本撰写、拍摄场地遴选布置等工作中。期间,团队成员多次认真讨论,反复调整稿本,最后确定宣讲的内容设计。在拍摄制作过程中,主讲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参与学生不怕苦不怕累,耐心细致推敲每一个细节,紧扣主题主旨,精益求精,把太极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厚重历史、丰富内涵,完美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有力推动了太极拳“年轻化、时尚化、数字化、国际化”,极大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自信自强。

“静动柔刚,心境芳华”篇章非遗推介官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刘春德工作室成员、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申海涛

  我非常荣幸担任本次直播课的非遗推介官,接到任务之后我们团队经过积极讨论,认真准备,在搜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撰写稿子,并不断修改完善,最后定稿。通过此次活动,让我亲身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太极拳作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既体现了武学的博大与精深,也彰显了哲学的深邃与智慧,一招一世界,一式一乾坤,行云流水,意蕴连绵,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爱好者。同时,通过此次推介,我也感觉到了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去传承、弘扬,现代化的声光化电活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老拳”打出了年轻态;现代化的办学模式是传统代代相承的必要手段。现代也需要传统去赋能、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华传统文化为现代化注入了中国特色、中国内涵。

“求穴循理,仁心所系”篇章非遗推介官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张梦露工作室(培育)成员、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副主任王君颖

  为准备此次主题直播课,我凭借身处中医药院校的优势,向资深针灸专家请教学习,从穴位原理到临床应用,确保讲解精准。同时,为增强直播吸引力,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将穴位知识转化为易懂案例,比如用 “晕车时点按内关穴” 让学生感同身受。选取典型穴位,用直观图片展示其位置与作用,让学生能跟学跟练。

  作为思政课教师担任本次直播课的非遗推介官,我收获颇丰,不仅拓宽了自身知识领域,深入领略中医针灸的博大精深,还感悟到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传统理论,要与专业深度融合。以中医针灸为例,其蕴含的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等理念,与思政教育中的辩证思维、人文关怀相通。未来,我会继续探索融合路径,让思政教育借助专业力量,在学生心中扎根,培养既有精湛医术又有高尚医德的中医药人才。

“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主持人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郭薇工作室成员、河南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教师孙晓涵

  “对话非遗:豫韵悠长”虽然只是一堂直播课,但对我而言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跟随着各位非遗推荐官的视角,每一段与非遗对话的旅程都展现了传承和发展、智慧与担当,从匠心传承的木版年画到静动柔刚的太极拳,再到求穴循理的针灸文化,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在这里交相辉映,中原大地与生俱来的文化底色在创新创意创造中薪火永传、焕发新彩。

  通过对话非遗,我深切感受到“思政课不仅应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教育学生真正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把传承作“课堂”,把非遗当“教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引导学生回答好“时代之问”,从“对话非遗”的鲜活实践中理解中原大地的传承创新,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自信心、自豪感。

  发现科技力量、感受时代变迁,畅想家乡未来、书写青春篇章。在一堂堂假期思政大课中增强广大青年学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实践育人、文化育人。

  “青力青为 豫见未来”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网络话题讨论正在进行中,快来微博等平台带#青力青为 豫见未来#话题参与互动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