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结束后,全省高校学子这样说(二)

  1月21日晚,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青力青为 豫见未来”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全省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在线观看,大家深入学习,热烈讨论。

  一起来看他们收获了哪些感悟。

信阳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思语

  1月21日晚上,我有幸观看了由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和河南省教育厅主办的“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这次主题直播让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匠人匠心的传承精神。

  匠人匠心,薪火相传。张继中老师作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选材、雕刻到印刷,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他手中的刻刀仿佛有生命一般,在木板上跳跃,每一刀都精准而有力,展现了他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和执着。静动柔刚,心境芳华。裴姣姣老师作为和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向我们展示了太极拳的精髓。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她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我们了解到太极拳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修身养性。求穴循理,仁心所系。邵素菊老师作为河南邵氏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向我们展示了针灸的神奇效果。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这次直播,我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去了解、去学习、去传播。我也被匠人匠心的精神所感动,我们需要更多像张继中、裴姣姣、邵素菊老师这样的匠人,用时间去传承非遗,用匠心去创造美好。

许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2024级视觉传达设计二班学生刘镐瑀

  观看了“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我收获颇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展示令我印象深刻。直播中,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展示了从刻板到上色的全套工序,每一刀、每一笔都饱含着岁月沉沦的智慧。那些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年画,或许是描绘历史故事,或许是寄托美好祈愿,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艺术感染力,瞬间拉近了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我深刻感悟到河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响起,作为新时代青年,传承和弘扬非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利用多种形式,让更多人看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独特魅力,让古老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新时代潮流中绽放新光彩,助力河南非遗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郑州工商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万芝佑

  观看“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让我对非遗文化有了全新的感悟。

  主题直播里河南非遗的魅力扑面而来,我看到了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墨香,跨越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木版年画;看到了承载千年的历史与智慧,有着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的太极拳;看到“一枚银针连通中西,一楼药香贯通古今”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光芒的针灸文化。这些非遗不再是书本上晦涩的文字,而是鲜活地铺展在眼前,让我真切触摸到河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我也深刻意识到,现代化浪潮下,许多非遗项目因受众减少、传承困难而岌岌可危。非遗若想保持蓬勃生命力,大胆创新已成为必由之路。身为新时代青年,传承河南非遗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主动学习河南非遗知识,借助新媒体平台,制作有趣有料的短视频、直播,打破非遗与大众之间的次元壁,让更多人看到河南非遗的独特魅力,也可以积极参与各类非遗保护活动,成为志愿者,为传承者提供帮助,为非遗传承添砖加瓦。

  这次活动是我与河南非遗的初遇,却在我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未来,我愿携手更多青年,以青春之力,让河南非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奔腾不息,让我们共同“豫见”河南非遗更加辉煌的明天 。

郑州西亚斯学院寰宇住宿书院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学生郭若惜

  非遗文化独特而又充满生命力。河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原文化。在“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中,我从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迈入了修身养性的太极拳又遨游到益身益心的针灸文化。正是有了张继中等这样的“老师傅”,非遗文化才能经久不息,才能让“新师傅”成长起来。我也是非遗文化的受益者,有幸学习了陈氏太极拳,让我感觉我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也缓解了我学业上的压力、提高了学习的专注力。

  “青力青为”是一种责任与担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豫见未来”的传承中创新,从而发展,我们不仅要守护好传统文化的根脉,更要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意,赋予非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我们携手共进,以“青力青为”的姿态,共同“豫见未来”,为非遗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新乡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通信224班学生陈世杰

  “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中,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执着让我感动。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传统技艺传承下来,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聆听非遗背后的故事,我明白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应当自豪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次直播让我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将非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者。

  这场主题直播不仅点燃了我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火,激发了我们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让我们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携手共进。前路漫漫,但我们信念如磐,步履坚定,共创辉煌未来。

开封大学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学生郑哲文

  在观看“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非遗文化之旅,内心满是对这片土地深厚文化底蕴的惊叹与敬意。

  在我所观看的直播中,朱仙镇木版年画以其古朴的色彩、丰富的题材和精湛的雕刻技艺,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非遗传承人们一刀一凿间,传承着千年的民俗记忆,每一幅年画都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那鲜艳浓烈的色彩,仿佛在诉说着古老中原大地的热闹与祥和。

  太极拳,以柔克刚,动静结合。一招一式看似舒缓,实则蕴含强大力量。练习者身形犹如行云流水,每一个动作都在平衡与变化间诠释着阴阳和谐。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武术,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让人在一招一式中感悟天人合一。

  中医针灸,神奇而精妙。几根纤细银针,在医师手中准确刺入穴位。它依据人体经络学说,调节气血运行,治疗疾病。这古老医术历经千年验证,展现了古人对人体奥秘的深刻理解。特别是直播中所提到的三穴五针法,让我所意识到,小小银针,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守护着人们的健康。

  这场关于非遗的对话,不仅仅是对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历史文化的深情诉说。它让我明白,非遗是民族的根与魂,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肩负起传承与保护非遗的重任,让这些“豫韵悠长”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2024级旅行社1班学生黄晓艳

  通过观看“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后,我被木版年画传承人展现出的工匠精神深深触动。他们秉承着“择一事而终一生”的执着专注投入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中,以“干一行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雕琢每一幅作品,怀着“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对待每一件木版年画,凭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将作品做到极致。

  非遗文化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寄托着我们深厚的情感,是珍贵的文化瑰宝。古韵今风,非遗续章。作为一名旅游院校的学生,我肩负着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任。未来,我们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发挥专业优势,设计承载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规划富含非遗体验的特色路线,讲好非遗故事,让游客欣赏美景之余聆听历史回响,让非遗在文旅融合中熠熠生辉,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尚坤

  观看完“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后,我内心对我们中原的文化更加深刻,在信息如洪流般的时代,一场关于河南传统文化的直播,宛如一股清泉,润泽了我对古老中原文化干渴的心田。

  此次直播,介绍了太极拳,悠扬的古乐萦绕耳畔,仿佛是历史深处传来的呼唤。画面中,裴姣姣老师身子轻盈又沉稳,每一个起势,气定神闲,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太极拳,这一河南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以刚柔并进、朴实无华的招式,展现着我们的璀璨文化。

  紧接着,镜头切换至针灸文化。我们河南作为针灸的重要发源地,老师们的细致讲解让我认识到针灸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凝聚着古人智慧,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在现代医学背景下,针灸依然焕发勃勃生机。我们应传承和弘扬针灸文化,让这一中医学明珠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光芒,造福更多人。

  让我最为之动容的是直播开启,映入眼帘的一块质朴的木板,在匠人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密码。随着刻刀游走,木屑纷飞,一幅细腻的图案逐渐浮现。这是木板雕刻,从选材开始就饱含讲究。不同木材特性各异,匠人需依据作品需求,精挑纹理、质地皆适宜的木料,这是对自然馈赠的尊重与洞察。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极为考究,令人赞叹。从精心挑选优质木材,到漫长的浸泡、晾晒使其干燥定型,再到画师精心绘制图样,雕刻师以刀代笔在木板上精雕细琢,每一刀都倾注着心血。而后刷墨、铺纸、印刷,整个流程严谨细致。看到雕刻师专注于木板,刻刀游走间木屑簌簌落下,一幅精美图案逐渐成型,我深刻体会到这门技艺背后的匠心与传承。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河南人民表达情感、传承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它将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融入其中,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这场直播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同时,我也要传承和弘扬河南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爱上河南。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青年都能“青力青为”,就一定能“豫见”更加美好的未来。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制药工程学院药物制剂2306班学生郭雪帆

  通过观看“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后,我被非遗传承的魅力深深震撼。非遗传承的魅力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直播中,张继中用他的坚守与创新,使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这不仅是对技艺的执着,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裴娇娇展示的和氏太极拳,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刚柔并济,在动静转换间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活力;邵素菊展示了邵氏针灸的独特魅力,纤细银针在她手中灵活游走,精准刺穴,让我领略到传统医学护佑健康的神奇力量。

  通过此次主题直播,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创新。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深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我将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宣传活动,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手中传承不息、发扬光大。

郑州智能科技职业学院2024级网络直播与直播电商3班学生王琦

  在观看“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后,朱仙镇木版年画让我记忆最深。张继中老师为第五代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同时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倾尽心血对这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和发展。

  我感叹于那精湛的雕刻与印制技艺,一笔一划、一版一印间都承载着先辈们的匠心与智慧。从木版年画里能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那些寓意吉祥的图案、丰富多彩的故事,像福禄寿喜的呈现、神话传说的描绘,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是几千年来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的浓缩,让人越发觉得传统文化的珍贵与独特。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我们责无旁贷,且大有可为,我们可以通过知识学习成为非遗知识的 “储备库”;利用社交媒体宣传家乡非遗文化,组织参加更多的校园文化活动,扩大非遗在校园内的影响力等。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历史悠久,题材丰富,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崇神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像工匠对待木版年画一样,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

  发现科技力量、感受时代变迁,畅想家乡未来、书写青春篇章。在一堂堂假期思政大课中增强广大青年学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实践育人、文化育人。

  “青力青为 豫见未来”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网络话题讨论正在进行中,快来微博等平台带#青力青为豫见未来#话题参与互动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