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结束后,全省高校学子这样说(一)

  1月21日晚,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青力青为 豫见未来”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全省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在线观看,大家深入学习,热烈讨论。

  一起来看他们收获了哪些感悟。

河南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2023级学生王旭

  观看“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于我而言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河南非遗文化探寻之旅,身为河南工业大学的一名在校生,我深感震撼与自豪。

  直播中,河南非遗传承人展现的精湛技艺令人惊叹,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河南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原大地的瑰宝,让我意识到传承和保护非遗的紧迫性。身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成为河南非遗的传承者与推广者。我决心从自身做起,深入了解河南非遗文化,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非遗相关社团活动,向身边同学讲述非遗故事,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制作短视频、撰写推文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河南非遗的魅力,让河南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学生王京

  在“青力青为 豫见未来”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通过“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走进了河南的非遗世界,深受触动。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匠心传承、太极拳的刚柔并济、中医针灸的精妙神奇,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彰显着文化的自信。非遗传承人对技艺的坚守与创新,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从年画的“国潮”新生,到太极拳的“年轻化”传播,再到中医针灸的国际影响力,每一种非遗都在讲述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故事。

  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肩负起传承非遗的责任,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我们的手中继续闪耀光芒,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州科技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李子涵

  观看了这场直播,我深受触动,对非遗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朱仙镇木版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继中老师,以精湛技艺和深厚底蕴,展现了木版年画的独特魅力。“匠人匠心,薪火相传”八个字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看着他,我不禁想起我的爷爷,同样是非遗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那刻刀下的线条、颜料中的韵味,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他如同张继中老师一样,默默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技艺,用岁月书写着对非遗的热爱与执着。

  这场主题直播让我深刻意识到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民族精神的寄托,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瑰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弘扬这些宝贵文化,让非遗绽放时代光彩,让豫韵隽永悠长。

郑州美术学院2024级环境设计4班学生王梦涵

  此次“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深入展开介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带领观众探寻朱仙镇木版年画、和氏太极拳、邵氏针灸等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让我对非遗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课程在内容上呈现丰富多样且独具匠心。朱仙镇木版年画,体现匠人的精湛雕版技艺,表达作品中承载着的民间美好体验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质朴与力量。和氏太极拳,将武术与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内外兼修,这种独特文化内涵让我对太极拳有了全新的认知,也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到惊叹。邵氏针灸,注重精准定位与手法运用,强调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为中医针灸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青春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让更多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走向世界。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刘栗君

  观看“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后,我深受触动。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非遗传承的深度探讨。作为水利水电建筑专业的学生,我意识到非遗中的智慧或能助力专业发展。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与深情讲述,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启示我保护传承非遗的深远意义。直播中强调的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创新理念不谋而合。例如古代水利的环保与因地制宜智慧,为现代工程提供借鉴。

  此次直播深化了我对非遗的认知,点燃了我保护和传承的热情。作为水利人,我们肩负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重任,非遗智慧将激励我们在专业领域探索创新。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共同谱写非遗文化新篇章,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让非遗智慧在水利工程中焕发新生。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张玉

  观看“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我深受触动。“青力青为 豫见未来”正是当代青年奋进的写照。

  在直播中,我领略到非遗传承者的匠心,见证了非遗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朱仙镇木版年画色彩明艳、线条质朴,诉说着先辈的生活与祈愿;太极拳行云流水,尽显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传统针灸用银针刺激穴位缓解病痛,展现中医的古老智慧。这些非遗凝聚着先辈心血,承载厚重历史与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依托。

  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与创新力的群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我们要心怀敬畏、苦练本领,敢于创新,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路径,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未来,我们携手让河南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芒,走向世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材料工程学院21智能焊接技术1班学生李壮壮

  观看“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后,我仿佛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河南非遗之旅。

  直播中,非遗传承人们展示的精湛技艺令人惊叹不已。从技艺精湛的邵氏针灸,到栩栩如生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每一项非遗都承载着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对话和非遗推介官们的介绍,我了解到他们坚守传承的不易与执着。这让我深刻认识到,非遗不仅是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与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主动地去了解河南非遗,积极参与相关的传承活动,向身边的人传播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豫韵的悠长魅力,为河南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艺术设计2024级2班学生杨辰璐

  泱泱中华,赫赫史青,浩浩千载,荡荡万华。通过对“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的学习,我们走进了新时代浪潮下的非遗世界。朱仙镇木版年画、太极拳、针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全新姿态绽放光芒。

  朱仙镇木版年画通过与现代文创结合,走进了千家万户。其传统题材与时代共进步同发展,融入时尚元素,制成精美的书签、日历,不仅保留古韵,更贴合当代审美,成为热门文化礼品。

  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中,从强身健体的运动,发展为国际交流的文化桥梁。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感受其刚柔并济之美,体悟东方哲学智慧。使太极拳打出年轻态,绽放新光彩。

  针灸借助现代科技,实现精准医疗。结合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它能更高效地治疗疾病,在国内外医疗领域备受关注。同时,在新时代的不断发生与进步中,也让更多人了解其原理与功效。

  历史滚滚向前,时代奔腾变迁。我深刻认识到非遗独特魅力和价值,也明白了传承与创新非遗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要积极助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兰考三农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24级软件技术二班学生韩青颖

  观看“对话非遗:豫韵悠长”主题直播后,我沉醉于河南非遗的独特魅力。

  首先,了解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从画面中可以看到其线条粗犷奔放,色彩鲜艳夺目,题材丰富多样,有驱邪纳福的神像,也有喜庆吉祥的生活场景。每一幅画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间信仰与生活智慧的结晶。

  接着,我们观看了中华武苑的奇葩“太极拳”的展示。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东方哲学智慧,一招一式间,尽显阴阳转化、刚柔并济之妙。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武术功法,更是心灵修养之法。

  最后,我们走进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针灸文化它历经千年传承,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机能。

  这些非遗文化是河南乃至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我们应增强对非遗的保护意识,积极传播非遗文化,让豫韵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久久回响,让非遗这颗明珠在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发现科技力量、感受时代变迁,畅想家乡未来、书写青春篇章。在一堂堂假期思政大课中,增强广大青年学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实践育人、文化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