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 | 大学生不语,只是一味地......

  “人生支点”是指当我们面对不如意的境遇时仍然可以撑住我们的事物和精神力量,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支点,一个能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这个支点或许是梦想、或许是爱、或许是责任,亦或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接下来,和我们一起看河南大学生的“人生支点”。

郑州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赵宇

在驻村锻炼期间进行贫困户入户走访

在支教课堂上为学生们辅导功课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我始终相信,教育是最美好的相遇,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2019年暑期支教时埋下的一粒种子,终于在2022年盛夏生根发芽。在融水支教的这一年,从一方书桌,到田连阡陌,再到三尺讲台,我有了新的人生成长。支教前一个月的驻村锻炼,让我对基层一线的不易,党和国家为巩固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所做的努力有了真切体会;支教期间的教学相长,让我在鼓励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寻找、去追逐、去见证,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选择权的时候,完成自我蜕变;教学之余的“暖融工程”用爱温暖苗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让我对“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有了具象化体验……

  支教,不是一场简单的邂逅,而是一场心与心紧密相连的双向奔赴。回首这一年的支教时光,那些与学生共度的朝夕、克服困难的日夜,已然化作我生命中坚实的“人生支点”,赋予我勇毅前行的力量。如今,结束支教重返校园,我努力投身于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之中,只为不辜负那段刻骨铭心的成长,用行动诠释这段经历带给我的蜕变,向着未来,逐光而行。

河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24级学生杨敬祎

  于浩渺人生之洋,“人生支点”似熠熠星辰,照亮逐梦之径。它是屈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守,是苏武牧羊北海十九载的不屈,是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是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成长之路,风雨兼程。曾经,我也在他人的眼光与期待中徘徊,试图从外界的认可中找寻自身价值的坐标。然而,那些飘忽不定的目光,如同风中残烛,无法给予我坚实的依靠。当我把希望寄托于他人的褒奖时,内心的空洞却越来越大。直至历经种种,我方才明白,真正能支撑起我生命重量的,唯有自己。

  犹记复读那年,沉重的学业压力似铅云压顶,往昔失败的阴影如鬼魅随行。课堂上,复杂的知识如乱麻纠缠,作业和试卷堆积如山,每一次考试都是对心灵的试炼。周围质疑的目光,像冷箭般射来,似乎都在判定我会再次铩羽而归。但在那黯淡无光的日子里,勇气在心底悄然萌芽。我不再于深夜独自饮泣,不再因难题而逃避。夜幕深沉中,我在台灯下鏖战;成绩起伏时,我勇敢直视,剖析错漏。

  尼采言:“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我便是那手持长剑、身披铠甲的勇士,以自己为支点,撬动整个世界,在人生的舞台上跳出最绚烂的舞步,让生命之歌在自我的基石上奏响最强音。

河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与医药2022级学生秦梦园

做科研工作

  “人生支点”,是我们面对风雨时坚守的信念,是推动我们前行的动力。对我来说,“人生支点”是导师的鼓励、同门的帮助和我对科研的热爱,它们在我面对不如意的境遇时,成为了我心灵的依托。

  研究生初期,实验屡次失败,学术论文被多次退稿,这些挫折让我倍感压力,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科研。就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我的导师对我说:“科研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但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这句话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我重新找回信心;同门是我坚实的后盾,让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每当我沉浸在实验中,探索未知的领域,那种对科研的热爱让我忘记了暂时的失败。

  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失败中,我逐渐找到了研究的方向,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也被期刊接受。那一刻,我明白了,是这些支点让我在逆境中成长,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困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的“人生支点”不仅塑造了我坚韧不拔的性格,还让我书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英语2024级学生刘倩文

  在阿基米德的世界里,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而在我的世界里,有一个人,他的鼓励与关怀,以及传达的精神力量,让我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能充满勇气,仿佛拥有了撬动一切阻碍的力量,他是我的高中班主任李老师,是我的“人生支点”。

  他是一位很温暖又很强大的老师。有一次他找我谈话,问了我的住址和家庭情况,鼓励我努力学习,改变命运。他也问过我想要考哪所大学,那时候我的目标很远大,但是成绩并不好,但李老师从来没有放弃我,还对我寄予厚望。我是一个很容易焦虑的人,尤其是在高三阶段,多次的模拟考试让我更加焦虑:考好了,我焦虑下一次考试;考差了,我焦虑高考怎么办。而李老师仿佛永远不疾不徐,他分享了一句曾国藩的箴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让我受益颇深。说起爱好(或偶像),他也毫不避讳,因为他年轻时也曾热爱篮球,只希望我们不要耽误学习。他带我们游玩放松、包场看电影......

  或许是受到了李老师的影响,再加上大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我越来越想做一名教师,像他那样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去帮助那些青春懵懂的学生调整心态,享受当下,追逐梦想。

信阳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2022级学生段默含

  我认为的“人生支点”是能够抚平内心褶皱、找回能量状态的东西。对我而言,这个东西就是文字。

  像是开了倍速一般,2025年转眼即至,我也迎来了自己的20岁。成长途中,总是荆棘与鲜花共布,低谷与高光并存。每次失意,都是文字将我从低洼处托举起来,让我的思维不再受限,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定。最近一次借力于支点,是2024年12月份,理工科艰难晦涩的专业知识,让我一度感到复习进度难以推进,心中无比郁闷焦躁。在某天晚上入睡前,我看到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夜读”栏目有更新,点进去显示的第一句话是“生活颠簸又如何,看我如何摘星作甲,披挂上阵,且去斗他一回。”在那一瞬间,我的心被文字击中,阅读完这篇推送,我瞬感所有的压力都化作向明天走去的勇敢。希望我们都能够找到人生的支点,好事多磨,终得圆满。

南阳理工学院

范蠡商学院工商管理2023级学生徐雯昕

  初涉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海之旅,我遭遇了众多新生共有的挑战:课程既广泛又深入,一度令我陷入被动,成绩平平,思维混沌,这与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大相径庭。久而久之,我醒悟到,一味等待只会加剧困境,于是,我毅然决定主动出击。

  我开始积极向师长求教,把握每个提问的机会,深化理解;与同学们热烈探讨,在思维碰撞中激发新灵感;广泛涉猎专业书籍,不断拓展知识边界。这些举措使我逐步掌握了学习的主导权,成绩显著提升。

  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我也实现了从被动接受生活安排到主动规划未来的转变。我主动加入社团活动,提升组织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积极参与竞赛与实践项目,将所学应用于实践,积累宝贵经验。

  正是“化被动为主动”的人生态度,成为了我大学征途中的坚实支点,引领我稳健前行,收获了全面而深远的成长。

洛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22级学生孙逸

  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中学思政课教师,这源于我的一位熠熠生辉的榜样:她是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百色工作,把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书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她有一个未完成的心愿是脱贫后办好家乡的教育,这是我选择扎根广西,成为一线教师的重要原因。

  回望求学路,从小到大的升学我都享受到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照顾,在高考时我是通过报考少数民族预科,才得以进入我现在就读的学校并学习心仪的专业;我渴望在我学成归来时为教育强国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我每次学习到几近崩溃时,我都会打开参观黄文秀纪念馆时拍摄的照片以增强我的精神力量:她写的日记、她使用过的砂糖橘检测仪、她一直保留的期望在脱贫胜利那天穿却再没穿上的连衣裙,都仿佛在对我说:别怕,前路光明但任务艰巨,理想的实现绝不会一帆风顺,势必会进行伟大斗争才会得以成功。

许昌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24级学生蒋家琳

父母的信

  端坐桌前,我再次读起了这封信——一封来自父母的信。这封信是我人生的支点,也是我人生的加油站,在无数个艰难的时刻给予了我奋力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回想起高三至暗时刻,黑板上的倒计时一天天减少,订书机收集起皱巴巴的错题集,迷茫伴随着咖啡一起喝进嘴里,苦涩味蔓延。我像茫茫海域中的一艘航船,不知道漂向何方。直到距离高考九十六天时,我收到了一封来自父母的信。文字本无声,但此刻却震耳发聩,从不说爱的父母在信中用笔墨写尽了对我的爱意。他们收集起我用完的空笔芯,记录我的单词打卡,为我的一点点进步欢欣鼓舞。在黑暗中踽踽独行了很久,回头才发现他们始终为我亮起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如今,我已经来到许昌学院开启崭新的大学生活,大一刚开始时有困惑,有迷茫,有对父母的不舍,我还会经常读起这封信,这封信会带给我力量,也提醒我,父母的爱是永远的港湾。

黄河科技学院

商学部物流管理2023级学生陈禹名

在2023郑州“一带一路”现代物流与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

  命运的轨迹向来崎岖坎坷,而我恰似在这条艰难之路上无畏驰骋的勇士。我的家庭饱经磨难,我的母亲被“脑梗塞”困扰长达十余年,丧失劳动能力,仅靠药物维持身体机能。2019年,在我即将高考时,父亲因意外又猝然离世。家庭的磨难并未将我击垮,我将悲痛化为前行的强大动力,凭借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于2020年9月踏入大学校园,开启人生新篇,也为家庭带来希望曙光。连续三年保持专业和综测双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近三十余项荣誉。2023年成功升入黄河科技学院开启了新的青春篇章,在入学伊始,我便被“黄河科技学院”“黄科学工”等多个微信公众号作为优秀新生广泛宣传,我的自强事迹在师生群体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校期间,我依然保持砥砺奋斗的拼搏精神,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我从学校总冠军起步,一路过关斩将,与清北等高校学生同场竞技,荣获全国总决赛银奖,成为河南省国赛代表团本科组成长赛道中唯一的民办高校选手。

郑州西亚斯学院

至善住宿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2024级学生牛宁

进行现场拍摄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于我而言,在光与影交织的世界里,窥探生活百态,用摄影记录点点滴滴,便是我人生的支点。摄影承载着我的热情、憧憬与追求,撬动了我心中的整个世界,让我在生活中闪闪发光。

  自幼年起,我便怀揣一颗探索美好的心。记忆深处,奶奶精心打理的花园,春日里繁花似锦、彩蝶纷飞,我置身于这片绚烂之中,与蝶共舞、与蜂共鸣,那份纯真的快乐,至今仍温暖心田。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加重,自由玩耍的时间逐渐变少,每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时,我总是喜欢看看天空,那碧空如洗的蓝色,让我心生宁静、豁然开朗;那霞光满天的夕阳,照亮了我心里的暗淡,怡然之感油然而生。正是这份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悄然在我心中种下了摄影的种子,我渴望用镜头捕捉并珍藏每一份稍纵即逝的美好。

  每当我翻开相册,昔日的点滴跃然眼前,每一步成长的足迹,每一次生命中的邂逅,都如此清晰而深刻。摄影的奇妙就在于此,时间虽不会停下,但镜头能够帮你把时间暂停,留住美好的青春。小时候,大人们总会问:你长大了想干什么?那时候因为年纪太小,对人生的思考没有那么长远,但是现在,我想我会极其肯定地回答:“我要成为一名摄影师。”

  摄影于我,不仅仅是按下快门的动作,而是我与生活、与世界紧密相连的纽带,成为了支撑我人生的坚实支点,让我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和意义。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电气自动化2021级学生杨雳鈩

与家人合照

获奖照片

  我在贫困乡村中长大,年少便历经生活的艰辛。初一那年,家庭突遭变故,如狂风骤雨般的重击,让我的学业一落千丈,未来陷入无尽迷茫。幸运的是,政府的关怀成了照亮我人生的那束光,更是我人生至关重要的第一个支点。他们为母亲安排岗位,鼓励我学技能,靠着雨露助学政策,我得以在求学路上继续迈进。

  走进校园,我全力以赴,成绩名列前茅。学长们的经历是又一支点。王显学长的国外参赛经历,胡天阳、吴晓楠学长国赛获奖入职名企的佳绩,如战鼓般激励我追逐更高目标。

  备战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时,高强度的训练使我身心备受煎熬。但是,“改变家庭”的信念坚如钢铁,支撑我咬牙坚持。最终,我和队友凭借实力,荣获 2024 年该赛事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赛项(高职组)金奖。

  人生坎坷,这些支点却赋予我力量。我以技能为杠杆,开启精彩人生,未来也会在其助力下勇敢前行。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与康养学院2024级护理308班学生高梦茹

  高考那年,是我人生中压力最大的一段时光,面对堆积如山的资料和错综复杂的知识点,满心焦虑却无从下手,就像是身处荒芜的孤岛,迷茫与压力交织如荆棘缠身。然而,在这难熬的时刻,亲情成为了我最温暖而坚实的支点。

  每次与父母通话,他们不善言辞却充满关切的话语如春日暖阳,总能让我放松下来;他们会告诉我不要想太多,能学多少就学多少,无论考上哪个学校都可以;他们会尽力满足我的需求,带我出去散心。考试前一天,爸爸妈妈给我买了自己曾经不经意间提到的东西,让我很是欢喜。

  正是父母的陪伴,让我觉得高考没那么可怕了。很感谢父母给我的支持和鼓励,我会带着这份温暖的爱继续前行。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土木工程系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李东泽

  人生海海,波澜起伏,难免遭遇疾风骤雨。于我,书籍便是那永不沉没的“人生支点”,稳稳地撑起我内心的世界,让我在困境中坚守希望,寻得方向。

  初入大学,全新的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业上的高要求,让我有些力不从心。迷茫与焦虑交织,如同厚重的乌云,将我紧紧包裹。一次在图书馆的角落,我翻开了一本经典名著,那细腻的文字、深刻的哲理仿佛一道光,瞬间穿透阴霾。在书中,我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感受他们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汲取着知识与智慧的养分。

  阅读时,心渐沉静,那些文字为我构筑起内心的避风港,又化作前行的力量。凭借从书中汲取的智慧,我学会调整学习方法,也勇敢拓展人际圈子。阅读于我,是知识的沉淀,是心灵的滋养,更是在大学生活的风雨中,稳稳支撑我的力量源泉,伴我穿越迷茫,坚定奔赴未来。

  “人生支点”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与追求,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支点,坚定前行、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