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朋友,我不想再做“情绪垃圾桶”了......

  曾经的我也想成为一个能提供“情绪价值”的朋友,于是乎......

  同学找我抱怨寝室矛盾,我提供建议,可他蜻蜓点水不采纳,重复吐露苦水,我也渐渐心生厌倦......朋友说“烦死了”必须给我吐槽下对象,我这里疯狂共情,他那里转头牵手,只留下我一个孤零零的“大冤种”

  “家人们”谁懂啊我成了大家口中的“plan A”,成了社交关系中的“情绪宣泄口”

  每次朋友“倾倒”完毕扬长而去,只留我一个人在原地emo,我感受到言语抱怨的“梦回牵绕”,情绪负能量的“片片雪花”

  负面情绪: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面)情绪,此类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频繁地接收他人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导致自己的情感资源被过度消耗,进而感到疲惫和无奈,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彼此间的友谊。

  情感上的缺乏互惠,道德的操纵绑架让我意识到我不要再做“垃圾桶”“受气包”和情绪“充电宝”所以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设立边界,学会Say No

  当他人向你倾诉负面情绪,你感到不适或无法应对时要勇于开口拒绝,捍卫自己的边界,并要求对方尊重自己的边界,“我理解你现在很难受,但是我现在也需要照顾我的情绪,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时间聊聊”“拒绝”也许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在拒绝的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替代方案,或建议或者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这样既能表达你的关心,又能给他们提供帮助,当好自己故事的主角,友谊之花才能永远生机勃勃。

学会“敷衍式共情”保持“间接性冷漠”

  正所谓“一时抱怨一时爽,一直抱怨一直爽,哪管别人爽不爽”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倾诉行为本身是为了倾诉,并不是在向你求助去解决问题,当我们本身感到共情疲劳时,要学会适当的敷衍,间歇性表示“冷漠”比如简单重复对方最后一句话,或者简单回应以下句子“我也觉得”“你说的有道理”“我理解你的感受”“对对对,太让人生气/难受/沮丧了”“这不是你的错”“嗯,对,是的”......长久的人际关系,需要张弛有度的节奏。

学会“课题分离”爱人先爱己

  课题分离:指的是要将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感受分离,拒绝Ta是你的课题,Ta被拒绝是他的课题,别人讨厌你是Ta的课题,你喜欢自己是你的课题,换句话说:你不必为别人的情绪买单,只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先有爱自己的能力,才有爱别人的能量。

  除了这些之外,就没有其他方法帮助朋友了吗?当然不是了,一起来看小tip吧。

  情绪地图

  创建一个“情绪地图”在地图上标记出那些让你感到快乐,平静或兴奋的地方,每当你感到情绪低落时就去这些地方走走,重温那些积极的情绪。

  情绪换装

  穿上你最喜欢、最舒服的衣服出去,“kuang吃kuang吃”“逛吃逛吃”改变外观可以影响你的心情,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带来全新的心情哦。

  情绪宣泄

  跟着“啊~啊~啊~”开嗓,大声唱出来,情绪的宣泄释放,犹如肖申克的救赎,张开双臂,去拥抱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由。

  “怎么办,想到伤心的事情,总是忍不住想哭”哭泣是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对于难以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放声大哭一场,允许哭泣。

  除此之外,运动是另一个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无论是健身、跳绳还是跑步都能帮助释放不良情绪,为身体带来活力。

  情绪搁置

  人在愤怒时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死盯着负面信息不放,当我们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选择暂时搁置,避免情绪干扰,试着停下来不说话,或者暂时离开现场让自己冷静下来,或者降低声音放慢语速,抬头挺胸向前走。

  这儿有一片绿草地,有山川河流有绿树红花,如果生活中你觉得累了,就来拿个气球撒欢吧,毕竟,生活可爱,到生活里去爱吧。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朋友,我不想再做“情绪垃圾桶”了......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黄佳佳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 | 朋友,我不想再做“情绪垃圾桶”了......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红锋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红锋工作室以“预防干预”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医教结合”和“科普教育”为重要抓手,通过深化以融通为重点的医教结合服务模式,优化以畅通为核心的心理危机预警网络,探索以沟通为导向的家校协同干预机制,拓展以贯通为目的的心理科普教育途径,积极打造“校-医-家”协同心理育人工作品牌,不断提升心理育人能级,呵护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