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大学生活如诗,但也总是免不了浮现各种淡淡的忧伤。
为什么我专业课成绩很好,却不敢坐到课堂前排,也不敢举手发言,是怕太高调,引起关注?
为什么我想认真打扮,然后美美地去认识新朋友,却在出门的时候为自己的美妆而羞耻,忍痛洗掉自己的“作品”?
为什么我本可以胜任学生干部,但被老师同学问询竞选意愿时,我会摇着头否定,胆怯地说自己不能胜任?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乐于付出却不善于接受,对来自别人的好意异常敏感,更不敢开口提要求,稍微得到一点好处就十分感动,并且马上想着该如何报答,同时你不敢肯定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不配享受好东西,也不值得拥有好机会,那么就要警惕自己是不是在心理上产生了“不配得感”
“不配得感”是什么
“不配得感”也称“冒名顶替综合症”,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没有清晰的认知和自信,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的事物,进而伴随自我怀疑,心理内耗的一种状态。这种“不配得感”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自我认知,更可能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事业和健康等方面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困扰。
产生“不配得感”的原因
心理感受
“不配得感”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感受,它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和怀疑。父母教养方式、原生家庭关系、个人成就感、伙伴关系甚至是那些曾经不曾得到的、不被允许的、看似不起眼的小遗憾都有重要影响。
家庭原因
在幼年时期,父母无微不至的抚育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起点,尤其是母亲是我们最初的依赖和爱的源泉。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如家庭资源条件差、打压式家庭教养方式、父母自身的匮乏、情感上的忽视或虐待等)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认可,就会导致孩子自我价值感低,进而在内心深处为自己享受物质和精神生活感到羞耻和不配。
同时,原生家庭关系中父母有意无意地对孩子抱怨自身的匮乏,甚至责骂、体罚等,都可能导致父母把自身的屈辱感和愧疚感传递到孩子身上,这种转移会让孩子为自己需要更多的爱而感到羞耻,从而在潜意识层面形成“我不配”的信念。
先天条件
此外,个体的先天禀赋条件、内在的敏感性、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甚至是宏观社会文化层面已形成的谦让、穷养、会过日子等规训,都会使我们在内耗与痛苦之外,感到某种程度的熟悉和自洽。
如何调整内心的“不配得感”
个体配得感高与低,关乎物欲,更在于精神,内心是否自洽、精神是否富足往往直接影响个人的“配得感”。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方法,给自己一个活出喜悦、自在和幸福的机会:
1.突破门槛:正视并合理满足自己的物欲
物欲的背后存在更深层次的情绪价值。拥有一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当我们有心心念念而又为之内耗的东西时,在能力范围内的理性消费反而是一个最优解,这并非虚荣,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感激与欢喜,是对自己配得上美好事物的肯定。甚至有人说“长大赚钱以后,养的第一个孩子是自己”。虽然在满足自己物欲的尝试中,我们可能会损失金钱和时间,但我们也在尝试突破内心“不配得感”的门槛,使自己获得莫大的情绪价值。这种必要的欣喜和满足,自然会增添生活的色彩,使我们生命富有能量和喜悦。
2.建立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秉持“我不配”的信念,也往往会衍生出“我不行”的畏缩。持有“不配得感”心态的我们总是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导致自卑和不自信。这种“我不配”的信念不仅会遮蔽个人努力争取的行动,消耗、侵蚀我们对生活与梦想的追求,更会动摇周围人认同和支持我们实现目标的决心。只有笃定自己“配得上”的信念,才会唤醒内在的动力,呈现“舍我其谁”的强大气场,机会才会成为成功的果实。
3.补全短板:尝试坦然地接受肯定
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不完美的接纳是一生的课题,“不配得感”的习得有深厚的成长根源,急于求成式的改变只会加剧自身的焦虑和内耗。面对那些第一感觉“不配”的事物,先坦然地接受肯定,再客观审视自身、恰当评价自己,才能走出“我不好—我不配—得不到”的负向循环。因为当我们接纳一件事的时候会自觉降低心理能量的过度投入,从而收获平常心对待它的力量,这让我们有了慢慢接纳和转化的时间窗口。
了解自己、善待自己,自己值得一切,愿我们都能心安理得地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本期专栏作者
袁战阳 信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
工作室简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姜金伟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姜金伟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9月,本工作室以信阳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充分整合信阳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和信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资源,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咨询师督导、个案研讨、教研科研等活动,重点工作是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在职前和职后的发展提供学习和督导平台,助力豫南乃至全省心理健康教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