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解码大学生废墟探险背后的青春引力

  如果说,我们去探险吧,去占地几千平方米的工厂、去富丽堂皇消费昂贵的酒店、去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的游乐场、去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城镇......你可能不屑一顾,去这些地方怎么能是探险呢?但要是在所有的地点前面加上曾经呢?

  近期,网络上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戴着探险装备、手持相机,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穿梭在城市的边缘,探寻那些曾经无比繁华但如今却被遗忘的“废墟”,他们走进那些“废墟”,寻找见证时间流逝的蛛丝马迹,试图从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拼凑出曾经的故事。

  这些年轻人不仅热衷于亲身体验,还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下自己在“废墟”中的所见所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废墟探险的行列中来,这使得废墟探险不再是少数人的探险游戏,而是成为了一种广受欢迎的户外活动方式,它不仅形成了一种时尚和潮流,更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那些被时光遗忘的“废墟”为何会对大学生们有着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呢?一同走进废墟探险世界,解码背后的青春引力。

  1.“好奇驱动:废墟深处的未知诱惑”

  假如你的面前摆着一个盒子,上面写着“绝对不要打开!”你会打开它吗?有的人会害怕,有的人会好奇,而有的人会一边害怕一边好奇地打开它。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人类生来固有的特质之一,大学生也并不例外,废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吸引着他们去探索其中的未知。那些斑驳的墙壁、废弃的物品、神秘的角落,都激发着他们的探索欲望。在废墟中,每一个发现都可能带来惊喜,这种对未知的好奇驱动着他们不断深入废墟,寻找更多的秘密。

  2.“渴望关注:废墟之旅的别样展示”

  废墟探险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素材库”,他们可以通过分享废墟探险的经历、照片和视频,获得他人的关注。

  斑驳的墙壁上岁月留下的痕迹、具有设计感的涂鸦、记录探险过程的视频在网络上都成为永恒的瞬间,这些不仅是对废墟的记录,更是大学生们艺术才华的展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满足了自己被关注的渴望,获得满足感——“点赞”,还能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互动,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3.“挑战引领:废墟冒险的勇敢前行”

  从“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到“小小泰山,轻松拿捏”,大学生的身影出现在越来越多“挑战极限”的地方,挑战自我也是大学生废墟探险的重要动力之一。寻找废墟本身就是一场充满解谜性质的探险,废墟中的环境复杂多变,更是充满各种挑战,从攀爬残垣断壁到穿越阴暗的通道,他们在挑战中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享受肾上腺素狂飙的感觉,收获成长和自信。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开始跃跃欲试,准备开始一场紧张刺激的废墟探险了呢?别急!盲目的废墟探险是不可取的哦。

  1.废墟环境往往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比如不稳定的建筑结构,松动的墙体、断裂的梁柱在不经意间就会掉落砸伤探险者。

  2.废墟环境中可能会有一些危险物品。像广受废墟探险者喜爱的废弃工厂也一样危机四伏,尖锐的金属碎片、破碎的玻璃四处可见,更别说还可能有化学物质泄漏的风险。

  3.废墟一般位置偏僻、通讯信号较差,一旦探险者在其中遭遇意外,很难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并获得救援。

  人们常说:“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的确,那些勇敢的灵魂总是敢于迈出第一步,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拥抱新的体验,但我们必须谨记:勇敢并非鲁莽,安全是我们享受世界的基石,让我们在勇敢与安全的平衡中去发现这世间更美好的风景,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解码大学生废墟探险背后的青春引力

梁晨月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王宝玲工作室成员、安阳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教师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 | 解码大学生废墟探险背后的青春引力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王宝玲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王宝玲工作室以学校心理中心积极心理工作室为依托,由王宝玲主持负责,前期建设基础6年。工作室立足心理育人,秉承“以人为本,培育理性平和心态,促进师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工作理念,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打造一支能力强、专业精、服务好的积极心理工作团队,注重研究师生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师生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激发师生内在动力,从而创造幸福生活。工作室立足学校,辐射周边,服务社会,以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校内关注到班级、宿舍,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行动体验中收获成长,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校外开展志愿服务与心理援助,服务师生群众,服务社会。在实践中,通过“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格局和“三三结合”美心工程新特色,立足学校,辐射周边,创新推进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心理健康活动相关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