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有边界感的分享欲,是最高级的浪漫!

  同学A:校园的湖边拍照太出片了

  同学A:新出的游戏真的yyds

  同学A:晚霞好美,你快去窗外看

  同学A:下次我们一起吧......

  同学B:下雨了我竟然忘记了带伞

  同学B:做了套卷子错了一大堆

  同学B:这次投简历又石沉大海

  同学B:我今天真的很难过......

  生活中,我们会把喜怒哀乐或生活中的点滴分享给他人。分享的字面意思是共同享受,也指让别人也感觉到自己的感受,或是同别人诉说自己的感受。这一行为背后蕴藏着人们自我表达的需要和深层的情感需求。

  那分享欲太强会让人讨厌吗?一起来看。

分享欲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分享是自我表达的需要

  刷到了有趣的视频,转发给好友;通过四级考试时,拨通父母的电话进行分享......此时的分享既满足了自我表达的需要,也表现出对这些内容的认可,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情绪、态度或观点。

  分享是建立连接的通道

  分享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与他人建立情感交流的通道,促进人们生成深层连接。当我们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喜悦、痛苦,这种主动、真实的袒露,无形中让我们与他人建立了更为紧密和深刻的联系。

  分享受归属需求的驱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渴望稳定、和谐的亲密关系,期待爱与被爱,被团体所接纳,就是归属的需求。大多时候,让你乐于分享的一定是你在意的人。分享的背后是期待他人与你同频共鸣、做到理解关注。

  分享可有助于获得认同

  分享行为发出后,人们就不自觉地开始期待得到他人的回应和认可。在获得积极反馈后,便让我们感觉不再孤单,内心感到被关注和接纳。分享就变成了一种能量,滋养了渴望被看见和理解的内心。

  分享也是一种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即使在无利可图或不期待任何回报时,也会关心和帮助别人。身边有许多人会无偿分享一些资料、技能、经验,而分享者也获得了他人的称赞和自我价值的提升。这些积极的外部回报,以及利他行为后的成就感也进一步促进了分享行为。

分享欲太强会被讨厌吗

  越边界地向不熟悉的人诉说,或自顾自地高兴而不顾他人感受,甚至带有炫耀意味的分享,或把他人分享的隐私转而告诉更多的人,这都会让他人感到不适,从而减少回应。而分享在没有回应,或未达到自己预期时,就会产生失落感。自己难免会怀疑是不是分享欲太强,会被人讨厌?下面告诉大家几个关于分享的小方法。

  分享不能总是“一味输出”

  生活中不乏有人热衷于将自己的喜好、看法、价值观等强加于人,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跟不爱甜食的人,讲丝绒蛋糕多好吃;和爱宅在家的人,说户外的空气多新鲜;与不了解动漫的人,分享本季新番。久而久之无异于鸡同鸭讲,不被回应也是常理之中的事。

  分享应该做到“恰到好处”

  分享要保持一定的边界感,把握好“度”。即使再亲密的两个人,也需要有一段独处的个人空间,不能做到事事回应、时时陪伴;即使有再令人难过的事情,也不能不加节制地把负面情绪倾泻给他人、反复诉说,这样也会给他人造成困扰和压力。学会理解和包容,才能保持更长久、和谐的关系。若这些负面情绪难以自我调节,可以去寻求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等专业帮助。

  分享最好可以“双向奔赴”

  分享欲的维系在于回应。没有人只满足于自说自话的分享。若你分享的正好是他人所需要的,那么分享就成为了利他行为。把学习的经验分享给备考的同学,把旅游的攻略发给也准备出发的人,这样的分享行为不仅可以实现自我表达的需要,而且更容易收获他人的认可,帮助更多的人,从而满足了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当然有时我们也只是想说“今天天气很好”“月亮好圆”之类的看起来没有意义的“废话”。这些“废话”里可能藏着你的思念、关心和好心情,需要听得懂的人来回应你。所以,多一点时间和耐心,等待和珍惜那个听懂的人。

  总之,分享欲是珍贵的,它是一种表达的冲动,像在山谷中的呐喊,也许不是次次都有回音,但一定会有回音。把握好度,降低一点期待值,不内耗于他人回应与否的自我怀疑,选择对的人去分享,也选择去做一个好听众。希望你永远都有分享的冲动和回应他人的热情。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有边界感的分享欲,是最高级的浪漫!

新乡学院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心理评估科科长孙中雯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 | 有边界感的分享欲,是最高级的浪漫!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郭晓薇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郭晓薇工作室秉持“协同发展、辐射带动、引领创新”的理念,围绕高校抑郁学生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治疗,探索抑郁发生的认知环境模型,形成抑郁多维风险评估体系,从宣传科普、识别筛查、医学诊断、心理辅导、同伴支持、家校合作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预防干预体系,实现专题项目开发和推广,促进校际合作和交流,将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持续进行总结、反思和改进,提供具有实效性的解决方案,减少抑郁对个体认知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