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三次集体备课举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根据《关于设立河南省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中心的工作方案》,10月29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河南省)举办2024年秋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

  此次集体备课由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集体备课中心、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唐国战工作室、信阳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虚拟教研室、“信阳红”师范生成长工作坊、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蒋占峰工作室协办。

2024年秋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三次集体备课现场

  信阳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宝峰,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姚广利,中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朱媛,信阳农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晓明,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教指委委员程晋富,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智出席会议。河南省部分高校“纲要”课教师代表,以及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代表参加活动。活动由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常文涛主持。

信阳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宝峰致辞

  李宝峰代表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程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就本次集体备课活动,他谈三点想法:一是提高站位,切实提高对集体备课活动价值的认识;二是更新观念,以创新思维推进“纲要”课教学工作;三是务实推进,努力将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落到实处。

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常文涛主持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聚焦“纲要”课程第五、第八、第九、第十专题内容,以教师说课、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研讨。

教师说课

第五专题

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说课教师

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高小佳

  高小佳对第五专题“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前半部分“被动”内容展开说课。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她采取启发式讲授法、引导式提问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过程,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她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来导入,以案例做支撑,以视频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为选择马克思主义创造的条件,了解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影响,感受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纲要”课一等奖获得者丁泽丽

  丁泽丽立足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围绕“五四运动怎样促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后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两大问题展开;立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教学设计,并以知识图谱赋能高校课堂,将知识点可视化呈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基于学生兴趣点、疑惑点,立足大历史观,以“问题导入式”为突破口,形成理论知识点、学生关注点、教学契合点相结合的问题链式教学体系,打造深度课堂;开展沉浸式教学、分组讨论创新实践教学内容,营造趣味课堂,以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了主动。

点评专家

中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朱媛

  朱媛认为,第五专题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问题,需要理清楚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人民为什么由被动转为主动;二是马克思主义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怎样的理论指导;三是“纲要”课教师要善于讲故事,要调动学生的认同感,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信阳农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晓明

  王晓明表示,第五专题从课程把握来看,说课教师能够深刻把握课程性质,即注意将“纲要”课与“概论”课、历史课区别开来;从学情分析来看,主讲教师有很强的问题意识,能够从学生的困惑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从互动环节来看,主讲教师做到了适当适量,有助于把关键问题讲清楚;从内容阐述来看,主讲教师把住了关键节点;从国内和国际对比来看,主讲教师把为什么转、怎么转的问题讲明白了。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姚广利

  姚广利表示,第五专题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他认为,讲好这一专题,可以考虑基于“文明指向”视角,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是十月革命前,中国人民在中华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的选择中陷入彷徨;二是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民看到以马克思主义构建的人类新文明后充满希望;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坚定自信。针对这一专题,教师们既要讲清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前因,也要讲清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后果。

第八专题

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说课教师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党支部书记,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纲要”课特等奖获得者张欢

  张欢认为,第八专题内容复杂、历史事件多、社会关注度高、学生感兴趣,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认识规律,从而要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定力。在教学设计上,他将“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为核心问题,将专题分为“民族危亡”—“民族柱石”—“民族复兴”三个教学环节。他强调要以给学生讲准这段历史为基础和前提,运用唯物史观讲透历史,讲清楚历史的本质、主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他在授课过程中,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而坚定学生的政治认同。

点评专家

中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朱媛

  朱媛表示,张欢老师讲课很有激情和感染力,能够引用不同的史料进行佐证,特别是课前学情调研,对于深刻把握学情基础、学生困惑点、教学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她建议,在授课过程中要避免课程的娱乐化倾向,避免对某一历史细节纠缠不清,要从多方面、客观讲述清楚主题和主线,同时要适当引用教学案例,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第九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说课教师

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纲要”课特等奖获得者刘尚裔

  刘尚裔聚焦主题,深入剖析两大核心议题,即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设定三个教学目标:探究国民党政权失败的原因,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解析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经验及其深远意义;进行四个部分的课程设计:国民党政权的兴衰、第三条道路的幻灭、中国革命的胜利、历史结论的深刻启示。她以关键词为引领,案例数据为支撑,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旨在使学生深刻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结论,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信念,深刻理解其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为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点评专家

信阳农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晓明

  王晓明表示,刘尚裔老师教学问题意识很强,案例和资料的应用很有说服力和吸引力,能够给学生启发,达到对教学主题的升华,特别是课件制作具有特色和针对性,授课思路清晰。她建议,在讲课过程中要深挖地方红色资源应用于课程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更加接地气。

第十专题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

  说课教师

信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教师、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纲要”课三等奖获得者黄冉

  黄冉按照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等环节展开说课。她以问题导入新课、以问题链推动,分别讲述“新生人民政权是如何巩固的”“新中国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了怎样的历史成就”四个问题,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其中,在此过程中突出史料引用,基于学习通平台将案例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突出教学重难点内容,有针对性解决学生在本专题的学习困惑,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引导学生弘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点评专家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姚广利

  姚广利表示,黄冉老师授课能够从学生困惑的问题出发,突出问题意识,具有清晰的逻辑线索,能够对决议有深刻的把握,这些都是把第十专题讲出彩的关键所在。针对“纲要”课第十专题的讲授,他提两点建议:一是要讲清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二是要把握好内容的点和线的关系,处理好丰富的内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要注意提取主线串联始终。

整体点评

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教指委委员程晋富

  程晋富表示,各位老师的说课都很全面、细致、充分,教态自然、教法灵活多样,能够将教学内容创新设计和“教参”资料的合理选用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自信从容,更加坚定了我们上好“纲要”课的信心。就“纲要”课教学,他提出三个“既要”“更要”:一是既要立足于历史事实的梳理,更要跳出具体事实讲清楚其中的道理与规律;二是既要把握好讲解好重大历史节点事件,更要跳出具体历史节点,把握好每个重大历史事件间的历史关联与理论逻辑;三是既要充分利用“教参”资料,更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交流借鉴、群策群力而定好故事、磨好课件。

现场交流

  针对这次集体备课与会教师进行了积极的评课,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并结合自己日常授课中的体会对此次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了深度交流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主任陈杰从数字化的角度指出,当前“纲要”课数字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纲要”课教师应该努力提高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充分借助数字技术这个“增量”,在“教什么、如何教”上下功夫,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本质。

  信阳农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主任张坤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理论和史实的关系;其次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将理论讲准讲透讲活,更好地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个时代命题,从而引导学生保持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主任张俊忠认为,此次集体备课,让他获益匪浅。“纲要”课教学要坚持问题导向和政治性,同时应注意深挖地方红色资源,让“纲要”课活起来,更接地气。

信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智

  周智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此次集体备课深入学习贯彻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要围绕“纲要”课第五专题、第八专题、第九专题和第十专题进行说课。说课教师们的分享和展示深入浅出,教学内容把握剖析透彻,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点评专家精准把脉、对症施策,给出了实用性强的指导和建议。集体备课是高校深入推进思政课课程改革的主要平台,更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机制,通过集体备课这种形式,促进了省内高校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教师说课、专家点评、研讨交流等环节,进一步探讨了“纲要”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为新学期上好“纲要”课打下了基础,对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