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举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根据《关于设立河南省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中心的工作方案》,10月10日下午,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河南省)以“线上直播+线下研讨”的形式举办2024年秋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由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中心、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德法”分教指委、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陈娱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郑小九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王晨工作室协办。

2024年秋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二次集体备课现场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娱,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郑小九工作室负责人郑小九,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委员杨晓出席活动。6位说课教师,以及焦作片区高校“德法”课教师代表、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教研室教师参加活动。活动由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新刚主持。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洪振涛致辞

  洪振涛首先对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河南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中心、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的关心信任表示诚挚的感谢,对各位专家和同仁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他简要介绍了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学校党委出台的《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他表示,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为全省“德法”课教师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提高机会,而且必将引领带动我省“德法”课建设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内涵发展,更好地担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新刚主持

教师说课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聚焦“德法”课程第三章、第四章内容,以教师说课、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研讨。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德法”课本科组特等奖获得者赵晓毅

  针对本专题内容抽象、容易讲虚讲空的特点,赵晓毅在说课中坚持三个“注重”,即注重融入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注重运用大历史观、注重挖掘鲜活案例。聚焦“中国精神是什么”核心问题,她从历史、理论、现实、实践四个维度进行解读。以问题导入启发学生思考,溯源方知流;从理关系与解内涵两个方面,结合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具体精神形态的相互关联中把握中国精神的整体性;以具体的中国故事承载抽象的中国精神,让伟大建党精神具体化、现实化,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极大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从理论、现实两个层面阐释中国精神对引领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作用,进而将中国精神的宏大叙事同个体成长成才、历史使命相结合,引导学生做中国精神的积极弘扬者和践行者。

  第二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委员、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王晨工作室负责人、2021年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王晨

  王晨在分析教材和学情基础上,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问题,以此开展教学设计。她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问题意识和案例启发,通过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实现情理交融,使学生从思想到行为实现由被动到主动转变,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知情意行”的统一。她将课程分为四个部分,即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每个部分均采取“为什么—怎么办”的教学思路,共设置8个问题,而重难点部分又设置2个“明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探知明理、践知于行,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解决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

  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德法”课专科组一等奖获得者瞿秋晗

  瞿秋晗结合课前学情调研,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坚持问题导向,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由知到行,实现知行合一。她采用由历史到现实、由理论到实践的逻辑顺序推进整个教学过程,明确“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突出“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答疑解惑,明确学生的时代定位,认识自己的时代使命,从而投身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她以“知、辩、解、评、行”五方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灵活组合多种教学方法,打好组合拳,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实现价值,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强大动力。

  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德法”教研室主任、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德法”课专科组特等奖获得者武倩楠

  武倩楠基于课程定位和学情分析,围绕学生的现实困惑,以如何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线上线下相结合,以理论知识点、学生关注点、社会热点三点契合的思路架构整体内容,辅以问题链教学法,并以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贯穿始终进行说课。她从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导入,用丰富的案例、概念的逻辑推导讲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溯源流、辨关系、解内涵三个维度阐释“如何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有机融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社会热点、校本案例,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气息和鲜活魅力;通过比较教学,结合学生专业,生动诠释“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和“行”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德法”课本科组一等奖获得者罗会宇

  罗会宇认为,该专题教学是承上启下的,是大学生将“知识”内化成“信念”、将“信念”落实到“行动”的关键一环。结合学生学情,她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教材为起点、以教育部课件为蓝本,参考2024版《教学要点及参考资料》和《大学生热点面对面》等资料,运用学理与案例相支撑、中国与西方相对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融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解答疑点、疏通堵点和透析热点,阐述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显著特征,即从历史维度讲清其先进性、从理论维度讲明其人民性、从实践维度讲活其真实性,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坚决抵制西方“普世价值”渗透。

  第三节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获得者孙训华

  孙训华立足于学情分析基础之上,对所讲教材知识点进行问题式转化,围绕学生关切的在多元价值时代,以及“为什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大问题展开答疑解惑。他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的故事导入,首先讲清楚价值观塑造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接着在教学设计上从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视角出发,结合学生身边案例和热点问题,如“新时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网红”,采用结构化研讨和头脑风暴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启发学生以青春之志承时代之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参会人员认真学习

专家点评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员

  王员在点评中指出,六位教师在说课过程中,贯彻学生主体思想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熟练、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技能精湛。他表示,思政课教师还要注意区分说课备课与教学示范、教学展示的区别,要注重其可推广性和可操作性。“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中小学都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情学情、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实现与中小学段的有效衔接。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郑小九工作室负责人郑小九

  郑小九表示,各位说课教师见地独特,针对性强,案例鲜活且富有亲和力。为进一步提升“德法”课第四章教学的实效性,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应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不能把它当成各自独立的词汇,而要把三个层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讲授。二是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注重其先进性、人民性、真实性的讲解。教师讲授过程中要在与西方价值观的对比中讲授其先进性特征,进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人民性和真实性。三是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具体教学情况,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委员杨晓

  杨晓认为,各位说课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宏大理论与微观叙事的统一中实现情景交融,在真挚情感和鲜活语言的融合中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用理论说服学生。他提出几点看法:一是要在做好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新事物结合,让教学内容鲜活起来;二是要使用启发式教学,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进而再进行系统讲解;三是要使用讨论教学法,只有能够解答学生在思想、情感和生活中的困惑,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第二届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娱总结讲话

  陈娱用“出彩”“珍惜”“期待”“感谢”四个词进行总结讲话。一是出彩。六位说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展示出的丰富教学案例及对校本案例的挖掘,点评专家在备课过程中展现出的博学、包容、开放、大度,都证明此次集体备课活动是非常成功、非常出彩的。二是珍惜。集体备课活动为全省“德法”课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大家要珍惜、利用好,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三是期待。此次集体备课活动的高水平举办,让大家更加期待着本学期的后两次集体备课活动越办越好。四是感谢。感谢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指导,感谢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承办,感谢参与此次集体备课活动的点评专家、说课教师及焦作片区七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代表,感谢为此次集体备课活动辛苦付出的幕后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