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有引力青年行 | 安阳工学院师生追忆峥嵘岁月,感悟时代巨变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之“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

  河南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开封、郑州、信阳、南阳、安阳足迹为主线,以“金色文脉”“红色印记”“绿色守望”“蓝色创想”为关键词,各自组队,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行走中原大地,切身体验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伟大变革,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国情、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

  为充分反映各高校的生动实践,分享研学成果,“豫教思语”推出“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主题网络巡展。今天,一起来看“红色印记”“蓝色创想”——安阳工学院师生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生动实践——“红色印记”

  7月,安阳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追寻领袖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赴安阳林州市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围绕活动主题进行“走、访、拍、讲、写”,由南向北依次在桂林镇、石板岩镇和任村镇开展实践活动。

  “走”——追寻领袖足迹,领悟革命精神

  7月16日,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红旗渠纪念馆和青年洞,详细了解了红旗渠总干渠分水岭的建设和运行情况,随后拾级而上,感悟先辈们修建虎口崖、一线天和青年洞的艰辛历史和英雄气概;在任村镇井头村,成员们实地参观了“林县第一党支部旧址”。

  在石板岩镇,实践团走进谷文昌事迹展和扁担精神纪念馆,深入学习谷文昌同志生前事迹和扁担精神内涵。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红色精神的传人。

  “访”——情系修渠老人,追忆峥嵘岁月

  红旗渠不仅是历时十年修建的伟大水利工程,更是一代人充满艰辛的奋斗历史。2024年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59周年,饮水思源,对于曾参与修渠的老人们而言,红旗渠是青春岁月的见证,也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在桂林镇,实践团成员在村干部带领下先后走访了5位修渠老人。在85岁的郑风英家中,成员们一进门便看到院子里排列整齐的塑料水桶和铁盆在接雨水。郑风英26岁时参加修建红旗渠,在修渠过程中右眼被飞石击中不幸失明。岁月流转,时至今日的郑风英仍视水如命,仿佛那段“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时光早已印刻在骨子里。郑风英告诉大家:“只要能把渠修好,就是再伤我一只眼也值!修渠的时候日子苦,能吃上小米掺面条就赶上过年了。如今条件好了,我们也干不动了,年轻人要不怕吃苦,把渠保护好,多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她亲切的话语中处处透露着坚定,声音不大,却久久回荡在成员每个人的耳边。

  “拍”——记录红色印记,感知发展变迁

  红旗渠,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曲人民智慧和勇气的赞歌。实践团成员们踏上了这片红色的土地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站在红旗渠的分水闸,成员们用镜头捕捉那些被时间镌刻的印记,用心感知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

  镜头下,红旗渠不仅仅是一道水渠,更是精神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诉说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随着镜头的移动,成员们来到了红旗渠的下游,这里的景象与上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已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生态林;曾经的贫瘠土地,现在则是丰收的田野。

  在红旗渠纪念馆,实践团成员们被一件件展品所吸引,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成员们用手机记录下这些瞬间,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绿色发展的期待。

  “讲”——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先后深入任村镇井头村、桂林镇千家岗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爱国主义主题宣讲。

  实践团依托线上直播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大量游客驻足参与。活动过程中,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红旗渠精神知识问答”和“爱国主义主题手绘画”,通过丰富的趣味游戏和新颖的直播方式,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了红旗渠的丰富内涵。此外,实践团还与其他高校社会实践团就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集体研讨和互动交流。

生动实践——“蓝色创想”

  安阳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全面推广普通话实践队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后顾厂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成员们和当地村委会共同前往各家各户走访调查,帮助村里老人和小朋友学习普通话。同时,成员们参观乡村新能源建设基地和绿色种植基地,走进田间地头,采访工作人员。

  深入基层探索,了解乡村发展

  实践团成员跟随村委会负责人来到后顾厂村光伏发电基地,负责人热情地带大家参观,向大家讲解了光伏发电建设的不易。光伏发电每年为村里提供了更多的清洁能源,如今乡村的生态环境也比之前有所改善。实践团成员向村委会介绍了团队实践的基本理念,希望结合新能源创新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提供指导建议,村委会表示大力支持。

  随后,实践团成员跟随村委会工作人员来到了当地绿色葡萄(阳光玫瑰)种植基地,当地利用大棚进行种植,同时在大棚内还安装了相关生长检测设备方便种植。通过沟通了解到管理人员的普通话并不是很流利,还带有方言,实践团成员和村委会协商,对村民进行了一次普通话培训。同时,实践团成员还教村民利用互联网更好地学习普通话,通过新媒体平台对村里的特色产品进行推广,将村里种植业发展越做越好。

  深入群众走访,体悟基层生活

  实践团成员在村里进行走访,了解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逐步完善调查。在老人家刘长敬中,实践团成员对他表示亲切问候,并询问近些年村里普通话使用情况在不同年龄段人身上的体现和近些年村民们生活情况。通过沟通了解到近些年村里的生活也比之前好得多了,刘长敬说:“近几年国家政策好,以前老一辈吃饭都是问题,现在家家户户都盖上小楼房了。自己家现在也不愁温饱了,去医院看病国家还有报销,生活水平比之前好多了。”

  通过对村民进一步调查,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村民们基本都有一定的收入,无论是在种植、养殖方面,还是外出务工,在近十年以来村子发展变化太大了,以前村里都是小土路,近几年各种机械化设备也不断更新,村里也修上水泥路了,下雨天出门也比之前方便多了。

  记录村貌变化,感悟时代伟力

  实践团成员通过在村中进行观察和调研,发现村里不仅仅是光伏发电,绿色种植,还有风力发电和大棚种植等能源基础建设。在村委会负责人的介绍下和村民们的采访中,实践团成员们更感慨乡村振兴和国家建设维持乡村人民带来的极大便利。

  感悟中国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青年大学生深入乡村,体会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在一次次亲身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村中进行观察和调研,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高速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大变化,切实增强了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激发勇毅前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