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根据《关于设立河南省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中心的工作方案》,9月18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河南省)举办2024年秋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此次集体备课由河南省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中心“纲要”课分中心、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纲要”分教指委、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协办。
2024年秋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一次集体备课现场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系副主任张仰亮,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占峰,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纲要”课特等奖获得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武,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纲要”课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鑫宏出席活动。河南省部分高校“纲要”课教师代表,以及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代表参加活动。活动由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姚广利主持。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占峰致辞
蒋占峰代表承办方向各位领导、专家、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的发展成就。他表示,举办2024年秋季学期河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一次集体备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一次省内高校交流研讨的宝贵机会,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助力此次集体备课活动圆满举行。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姚广利主持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聚焦“纲要”课程、导言、第一章、第二章内容,以教师说课、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研讨。
教师说课
导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说课教师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纲要”课特等奖获得者、郑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林臻
林臻从“历史”的概念入手,解读“纲要”课的性质,明确“纲要”课属于思政课而非历史课。她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和主线进行了全面介绍,重点突出“四个选择”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她围绕各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凸显党在百年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最终落脚到学习“纲要”课的目的和要求、如何树立并坚持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辨别和分析,她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号召同学们自觉学好、用好“纲要”课,扛起时代使命,做合格的时代青年。
点评专家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占峰
蒋占峰在点评中指出,导论部分要讲清楚“纲要”课与“历史”课的区别,林臻老师用“青言青语”讲活了这一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表示,“纲要”课与“历史”课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二者并不割裂。就如何讲好具体内容,蒋占峰认为,一是可以以“学生三问”为导向,讲准基本史实,以提高大学生的理解和认可;二是以“纲要”课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讲史论、讲规律、讲大历史观;三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讲清楚“四个选择”与“今天的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
说课教师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纲要”课特等奖获得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孙玲
本专题中心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孙玲主要围绕为何“复” 、原来“兴”是什么样、怎么会失去“兴”、失去“兴”后的中国经历了什么、中华民族是如何应对的、又怎么提出伟大复兴的等问题展开讲述。她通过讲清楚古代中国的强盛,强调有辉煌的历史才有复兴的渴望;讲清楚西方国家的对外扩张与中国的自我封闭,探寻近代中国衰落的根源;讲清楚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两大历史任务的提出,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列强入侵对中国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点评专家
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纲要”课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鑫宏
王鑫宏表示,孙玲老师所讲的第一章是介绍“纲要”课程的窗口,用4课时进行讲解是科学合理的。在充分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孙玲老师坚持问题导向,把思政课的道理融入到问题之中,结合了学生的特点,增强了与学生的互动。他提出,在讲课前一定要弄清楚第一章的内容,要注重思政色彩,不能过度纠结于历史事实;在帮助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方面要重点用力,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问题,不能只是非黑即白式的教条主义方法;要拥有大历史观的视野,同时,要融入大量历史和社会素材,特别是地方史的素材,如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对河南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说课教师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纲要”课特等奖获得者、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尚裔
聚焦“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刘尚裔深度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三大历史事件,透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救亡图存之路上的探索与实践。她通过点题、切题、破题、释题、结题五大环节,剖析各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缘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挖历史根源,回应教学目标,明确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梦”、地主阶级的“自强求富梦”及资本主义改良派的“维新变法梦”在中国行不通的事实,为后续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坚实基础。课程尾声,她将主题升华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励学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
点评专家
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纲要”课特等奖获得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武
王武表示,刘尚裔老师的说课思路清晰、要素齐全、方法得当,特别是将学情分析从学生困惑点、兴趣点、困难点三方面展开,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实现思政教育“对症下药”,难能可贵。他强调,讲好“纲要”课第二章,要有大视野,要讲深讲实,要讲清楚“一个基本铺垫”“两个重点文献”“三个经验分析”“四个关键词”,课程最后可通过“运动与革命的区别”这一问题为下一章节讲授进行过渡铺垫。
整体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系副主任张仰亮
张仰亮对三位教师的说课有三点体会:第一,问题意识强。三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问题链层层分析,这样的讲授能让学生有代入感。第二,思路清晰。每位教师都能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启发性较强。第三,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等方式方法,活跃了课堂氛围,提升了课堂效果。同时,他还有三点感想:一是学情分析要有针对性,需要围绕学生的特征、兴趣和专业等方面去分析把握;二是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好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提升课堂活力;三是要紧扣“纲要”课的教学主题主线,利用好地方史资源、网络资源、虚拟仿真资源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党史观,突出思政课立体化育人效果。
参会人员紧扣“纲要”授课中的疑点、难点、重点进行经验交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入脑入心育人效果。
现场交流
现场交流
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主任康瑞林
康瑞林表示,“纲要”课要强化价值引领,启发学生以唯物史观、大历史观、正确党史观来认识看待、评价历史,要避免“纲要”课各章节的重复问题。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占峰
蒋占峰表示,“纲要”课导论讲授无章法,要围绕主题主线根据自身知识储备来发挥,各显神通,提高课堂实效。
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纲要”课特等奖获得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武
王武表示,对于“纲要”课与小学、中学历史课的纵向重复问题,要在深度上下功夫,讲清楚历史原因、历史价值等;对于横向重复问题要立足学科特点,做到有不同的侧重。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苗彦恺
苗彦恺表示,各位说课教师运用史料针对性很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极大地激活了课堂活力,让学生在亲历历史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姚广利在会议总结发言中表示,三位教师的说课、四位专家的点评和现场教师的讨论,对于厘清“导言”“第一章”“第二章”的授课思路,把握好授课内容,组织好课堂教学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坚定了上好“纲要”课的信心。他感谢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河南省)和全省思政课教师对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信任和支持,希望继续在“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育部课件”“备好教参”上下功夫,为全省“纲要”课教学提供参考,增强“纲要”课教学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