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之“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
河南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开封、郑州、信阳、南阳、安阳足迹为主线,以“金色文脉”“红色印记”“绿色守望”“蓝色创想”为关键词,各自组队,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行走中原大地,切身体验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伟大变革,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国情、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
为充分反映各高校的生动实践,分享研学成果,“豫教思语”推出“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主题网络巡展。今天,一起来看“红色印记”“蓝色创想”——河南开放大学师生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生动实践——探寻红色印记
7月13日—17日,河南开放大学文心书院组织青年师生赴新县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探寻红色印记,汲取前行力量。
追寻——山山埋忠骨 岭岭皆丰碑
实践团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新县的足迹,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参观学习。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讲解员的讲解,从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到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每一段历史都让人深受触动。馆内收藏的珍贵历史图片和实物,体现了鄂豫皖苏区革命战斗的光辉历程。馆内多处雕塑和战争场景的还原,生动地再现了革命战争的激烈场景,成员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守护——寻根忆征程 探迹悟精神
7月16日,实践团怀揣崇敬之心,叩响了红军后代张爱华的家门,大家围坐在一起,听她如数家珍地分享红色家史。在交谈的过程中,成员们向她问起是什么让她坚持义务守护“红军洞”?张爱华说:“我是党养大的,答应了刘名榜将军就是答应了党。60年来我始终坚持信心、党心、本心,我要用我的一生来守护革命遗址。”在与张爱华交谈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沿着张爱华走过的六十年的路,来到了著名的“红军洞”进行参观,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山洞传递出红军战士在艰苦岁月中的历程。
传承——故里承壮志访晤励初心
为深入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传承红色精神,实践团拜访了107岁老红军刘贵英,并参观了刘名榜同志故居。刘名榜同志故居中那些勋章和战斗岁月中相关的老照片、旧物件、书信等,都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先辈曾经的英勇和奉献。讲解员详细讲述了刘名榜的革命生涯,成员们驻足凝视,用心感受着革命先辈的光荣历史。
聆听红色历史,实践团成员们听到的不仅是战斗的硝烟和胜利的欢呼,更是红军战士们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深情与热血,每一个细节都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更深刻地理解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播种——巧绘国旗色 妙书民族魂
实践团成员们来到孩子们中间,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活动。实践团成员引导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向孩子们介绍五星红旗的构成和含义,以及在绘画中要用到的红、黄两种颜色的象征意义。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听着,他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一笔一划认真描绘着心中那面神圣的五星红旗,每一笔都饱含着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敬意。
实践团成员不仅开展书法知识有奖问答,还为孩子们示范毛笔字的书写技巧,并对握笔姿势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此次书写的主题为大别山精神,孩子们在横竖撇捺之间,不仅领略到了书法的独特魅力,更深刻地领悟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内涵。
奋进——青春助发展 和美共前行
实践团前往河南省新县吴陈河镇杜洼村,他们以实际行动为美丽乡村的蓬勃发展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员们身体力行,以每一次弯腰捡拾垃圾、每一场环保知识的宣讲,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添砖加瓦。此外,实践团成员还深入村落,看望留守老人。他们主动上门拜访,不仅为老人们打扫房屋、整理院落,更用陪伴和倾听传递着社会的温情与关怀。最后,实践团成员还以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为载体,为村民们送上了满含深情与祝福的书法作品。一笔一划间,不仅传递了对杜洼村美好未来的祝愿,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生动实践——寻踪农业现代化
7月17日—21日,河南开放大学“领”航青春“农”画未来实践队以“寻踪农业现代化 勇担时代新使命”为主题,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深入场馆与历史对话,深入基层与群众对话、深入企业与科技对话、深入一线与乡土对话,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之间搭建了一条实践之路,实践队成员们在实地观察、走访、调研中感受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发展成就,树立爱党报国信念、担当时代使命责任。
观农业现代化之路 悟党的引领伟力
7月17日,实践队先后来到中国大运河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参观,追溯华夏农耕的起源,了解东方红拖拉机的“前世今生”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深刻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一代代农机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谱写的艰苦奋斗精神与红色情怀。在重温中共洛阳组诞生的波澜壮阔历史中,从珍贵的历史实物中,成员们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进一步增进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讲农业现代化之念 传思想理论火光
7月18日,实践队来到横水镇长岭村开展理论宣讲。活动中,实践队成员通过张贴海报和发放宣传册的方式为村民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围绕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粮食安全知识等向村干部和村民分类别进行理论宣讲。通过观看纪录片、进行知识竞猜游戏,用三字歌演绎理论政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的政策理论入脑入心。
实践队走进幼儿园,以“节粮爱粮”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活动,让孩子们在趣味猜谜游戏中了解粮食生产过程,明白粮食得来不易;在爱粮节粮传统诗词和故事诵读中,明白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在爱粮节粮拍手歌游戏和爱粮节粮主题绘画活动中,引导他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传承节俭美德,培养爱惜粮食、节约食物的好习惯。
访农业现代化之力 扬榜样奋进精神
7月19日,实践队带着如何在助力乡村振兴中贡献自身力量这一课题深入长岭村等周边村镇,对基层村干部、农业技术带头人、留守农民、乡村教师、返乡大学生等基层不同人群进行专访。采访中,成员们切实感受到乡村的巨大变化,了解到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易和基层干部执行乡村振兴工作的决心,对返乡人员支援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故事感慨万千,激励着队员们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在感悟精神中助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研农业现代化之困 明青春责任担当
7月20日,实践队在长岭村通过问卷调查、实地参观考察、入户调研等形式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当地数字化农业的发展状况和粮食安全状况。活动中,成员们通过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收集关于乡村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以及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在深入调研过程中,成员们深刻感悟到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不仅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与农村经济发展,更是农村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全面进步,要在不负人民的实践行动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践农业现代化之行 担时代光荣使命
7月21日,实践队结合专业知识为长岭村带来了一堂科技赋农大讲堂,帮村民解疑答惑,提供发展思路。随后,实践队成员分别来到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参观了现代农业电商产业园和土特产直播电商基地,走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观摩数智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先进经验,深入了解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积极成效。
活动结束后,成员们表示要将这些天的所看所学所思所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和行动,纷纷投身家乡社会实践,在服务家乡、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挺膺担当,用实际行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贡献青春力量。
行有所获
河南开放大学教师李须战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思政教育不仅在课堂,更在祖国大地上、在基层一线、在田间地头。此次活动的开展让思政课走出课堂,现场变课堂,素材变教材,讲解变互动。师生在行走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推进思政课教学走“新”更走“心”。
河南开放大学学生卢柯焰
通过此次活动,将日常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我获益匪浅。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题的宣讲,不仅让村民更好地了解国家政策,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创造力,也使我加深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河南开放大学学生马亦飞
通过实践调研,我亲眼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为村镇带来新的生机。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乡村发展的迫切需求,明白了我们的努力能为乡村带来切实的改变。未来,我将继续投身此类活动,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激发勇毅前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