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有引力青年行 |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传承红色基因,探寻历史印记,感悟时代发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之“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

  河南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开封、郑州、信阳、南阳、安阳足迹为主线,以“金色文脉”“红色印记”“绿色守望”“蓝色创想”为关键词,各自组队,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行走中原大地,切身体验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伟大变革,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国情、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

  为充分反映各高校的生动实践,分享研学成果,“豫教思语”推出“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主题网络巡展。今天,一起来看“绿色守望”“红色印记”“金色文脉”——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生动实践——“绿色守望”

  宣传特色思想,感悟发展变化

  暑期,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组建“绿色守望”社会实践团开展“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参观、座谈、宣讲等形式,走进开封兰考县,来到黄河岸边,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践团成员们首先来到了兰考县东坝头镇,这里是黄河最后一道湾的所在地。1952年,毛主席曾到东坝头视察黄河;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在黄河湾风景区,成员们面向基层群众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发放相关的宣传页。在实践过程中,成员们和来此研学的小学生们亲切互动,并以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参加研学的小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让他们感受到新时代身边的变化和进步,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力量,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眼中的美好生活,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为更美好的未来作出自己的贡献。

  接下来,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1952专列”,了解了当年毛主席乘坐专列来到兰考县东坝头镇视察黄河并提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要求;来到黄河治理展览馆,进一步了解了黄河水文特征及变迁历史,以及共产党人的治黄故事,切身体会到以焦裕禄为代表的兰考县干部群众治理黄河的艰苦卓绝,以及多年以来黄河治理的悠久历史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大家深刻体会到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应当努力向前辈们学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后,成员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在黄河湾风景区开展了一场环保志愿活动,带走垃圾,留下美好。

  离开黄河湾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四面红旗纪念馆,馆内丰富的图文、实物等资料,展现了当年兰考人民在艰苦条件下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一名前去参观的村民说道,“现在的科技发达了,一台机器顶得上过去的几十上百号人,这些老农具早就派不上用场了”。村民还为成员们讲述了一些老农具的用法。“四面红旗”由焦裕禄提出,指的是“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工作人员还为大家讲述了前辈们的事迹,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相关历史和焦裕禄精神。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兰考县张庄村。活动伊始,成员们跟随村干部的脚步来到了幸福小院,这是张庄村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为宗旨,为村中老人们提供的一个集餐饮、休闲娱乐、医疗保健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成员们从和老人们的交谈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张庄村这些年的巨变。随后,大家向老人们送去了自发购买的鸡蛋等慰问品。实践团成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上幸福路,走进村民家中实地拜访,了解当地产业,一路体会到了这几年张庄村的巨大变化,通过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了张庄村的发展现状和村民们的思想状况,与村民们亲切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和需求,为后续的宣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团成员们受邀参加了张庄村党支部和兰考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总支联合开展的党日活动,成员们与党员同志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党日活动结束后,成员们在张庄村党支部开展了一场以“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的宣讲。

  在宣讲过程中,成员们结合张庄村的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成员们从乡村振兴战略到生态文明建设,从脱贫攻坚成果到共同富裕目标,让村民们深刻感受到新时代带来的新机遇和新希望。结合张庄村的发展变化、村民们的生活改善等方面,成员们生动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让参会的村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同,并激励他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通过互动式、接地气的宣传宣讲,基层群众和青少年群体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更进一步深入人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生动实践——“红色印记”

  8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爱党报国,勇担使命”先锋宣传队,前往焦作市开展“红色印记”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宣讲社会实践活动。

  传承红色基因 勇担复兴使命

  宣传队成员来到焦作市博物馆,深入了解焦作市的历史渊源和红色事迹。馆中的展品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每一件文物都展示了古人的智慧。成员们透过展示柜台,看到锈迹斑斑的大刀和手枪,烽火连三月的场景历历在目,毅然决然坚持斗争的红色革命战士的无畏牺牲、英勇反抗让人潸然泪下,更是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接下来,宣传队成员在充分了解焦作市博物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后,在博物馆内向游客展开宣传讲解工作,介绍博物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公众近距离地感受时代的变迁。通过红色宣讲,宣讲队成员表示,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当天下午,宣传队成员们来到了焦作市烈士陵园,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在烈士纪念场所瞻仰、献花,表达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烈士陵园里的一石一碑都承载着道不尽的红色事迹,这些展览不仅让成员们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更使得他们对生命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随后,宣传队成员对前来瞻仰先烈的人们进行了红色革命宣讲,旨在唤起公众的爱国意识,传承和发扬烈士们的爱国精神。通过此次宣讲,大家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宣讲结束后,成员们重温入团誓词,在烈士英名录下进行慷慨激昂的宣誓,以烈士为榜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不懈奋斗。

生动实践——“金色文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一支由10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缘梦非遗”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赴河南博物院、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地开展“共享文化遗产,彰显非遗魅力”为主题的思政实践活动。

  探寻历史印记,传承千年文化精髓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第一站,实践团来到了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以其宏大的规模、精美的文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国历史的必访之地。馆内陈列的文物种类繁多,从石器时代的简单工具,到商周时期的青铜重器,再到唐宋时期的瓷器书画,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勤劳。实践团成员们在这里开展了“千人签字”活动,邀请游客们保护和传承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站,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中国文字博物馆。从仓颉造字到“一片甲骨惊天下”,从青铜钟鼎上的金文到简帛文字,从文字统一到汉字简化改革……中国文字博物馆清晰地记录了汉字的漫长发展历程,尽显中国文字文化之美。

  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中华文明如何从远古走来,历经沧桑,却始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根植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始终不变。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成员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其中的精神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古艺新生,非遗新韵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并在清朝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民众的生活愿望。

  实践团成员们拜访了新一代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他潜心学习年画技艺,致力于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根据当下年轻人的喜好,制作出帆布包、抱枕、油纸伞等一系列年画衍生产品,得到大家的一众好评。

  如今,朱仙镇木版年画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一代代年画非遗传承人守正创新,赋予从古老岁月中走来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唤起更多年轻人的文化共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从惟妙惟肖的古文物,再到巧夺天工的年版画,实践团成员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宣讲和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实践团成员们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火种,将继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媒介,影响更多的青年学子参与开展各类非遗实践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激发勇毅前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