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之“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
河南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开封、郑州、信阳、南阳、安阳足迹为主线,以“金色文脉”“红色印记”“绿色守望”“蓝色创想”为关键词,各自组队,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行走中原大地,切身体验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伟大变革,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国情、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
为充分反映各高校的生动实践,分享研学成果,“豫教思语”推出“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主题网络巡展。今天,一起来看“金色文脉”“红色印记”——郑州科技学院师生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生动实践
郑州科技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深切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积极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的足迹,深入组织和实施了一场富有意义的爱国主义大思政实践活动。7月8日和9日,实践团队走出校园,走进红旗渠、殷墟等革命历史圣地和古迹遗址,亲身感受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与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这场活动不仅弘扬了爱国主义文化,更激发了师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这样的教育实践,师生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爱国信念,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洞下
誓言回响,党性教育新启航
实践团成员们满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林州红旗渠青年洞的征途。成员们徒步穿越山林,每一步都踏出了对党的忠诚与热爱。青年洞,这个见证了无数先辈辛勤汗水的地标,如今成为了实践团成员强化党性教育的生动课堂。
站在青年洞前,实践团成员们面向党旗,庄严地重温了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誓言响彻山谷,不仅是对党的庄严承诺,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深刻铭记。这一刻,成员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党性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他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红旗渠纪念馆
艰苦创业史,精神灯塔照前行
实践团成员们走进了红旗渠纪念馆,这座承载着林县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历史殿堂。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生动的实物展品,将成员们带回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在红旗渠纪念馆,成员们深入了解了红旗渠建设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感受到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学习红旗渠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们认识到,这种精神不仅是林县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新时代青年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成员们将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访谈老一辈建设者
红色精神代代传
实践团成员有幸采访了当地的修渠老人和抗美援朝老兵,在访谈中,老人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感人故事和心路历程。他们讲述了在修渠过程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自然条件的恶劣;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如何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壮举。这些故事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感动和启发。
通过访谈活动,成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成员们认识到,红色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必须代代相传、永不褪色,在未来的日子里,要积极传承红色精神,弘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探访殷墟博物馆
领略中华文明独特魅力
活动的最后一站,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安阳殷墟博物馆。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殷墟博物馆内珍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和遗迹。在这里,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三千多年前。他们认真观看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文化内涵,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通过探访殷墟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甲骨文的出现,不仅将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约一千年,更让成员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字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中华儿女,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实践团成员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生动实践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当实践团成员走进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成员们参观了焦裕禄生平事迹展览,深入了解了他为兰考人民治理“三害”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焦裕禄同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貌,让成员们深感敬佩。
在展览中,成员们看到了焦裕禄同志治理“三害”的过程。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带领兰考人民积极开展治理工作。他身先士卒,与群众同甘共苦,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展览,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他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他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关心民生,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他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敢于担当,勇于负责,面对困难和挑战,始终坚守岗位,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
这次参观活动让成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焦裕禄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重要性,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活动也促进了成员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这次活动还为暑期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增添了丰富的内涵,让实践团队成员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焦裕禄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焦桐”
“焦桐”作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承载着焦裕禄同志为兰考人民谋福祉的深厚情感和无私奉献。为了更深刻地领悟焦裕禄精神,实践团成员参观“焦桐”,从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标中汲取力量。
在焦桐树下,实践团成员怀着敬仰的心情,聚精会神地聆听了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种植泡桐治理风沙的感人故事。成员们被焦裕禄同志身上所展现出的为民情怀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同时对焦裕禄同志的公仆形象和崇高品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张庄幸福路
当踏上张庄村的幸福路,实践团成员不仅能够感受到张庄村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更能够亲眼见证乡村振兴战略在兰考大地的生动实践。这一切,都是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张庄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在党的政策引导下,张庄村的农民们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道路,发展起了特色鲜明的产业,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一系列的发展,不仅让张庄村的农民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也为整个村子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张庄村在党的领导下,在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一切都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兰考大地的生动实践。这也是实践团成员作为大学生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从而努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参观让实践团成员亲眼目睹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成果,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深入了解了张庄在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今后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村民的交流让成员们更加贴近基层,了解农民的需求和愿望,培养了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活动也激发了实践团成员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大家努力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行有所获
郑州科技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马志刚
我们组织学生走进红旗渠、殷墟,不仅是对红色精神的深刻传承,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古迹探秘之旅中,学生们触摸历史脉搏,感悟先辈的坚韧与智慧。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凝视,也是情感共鸣的自然流露。此次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文化认同感,更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继续引领青年学子,让金色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郑州科技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 吴晓娜
本次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历史,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成长与锻炼。学生们的积极反馈让我们深感欣慰,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坚定爱国信念。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相信在“金色文脉”的指引下,我们的学生将更加自信、自强,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州科技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 李田田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通过参观红旗渠、殷墟,我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站在红旗渠边,我感受到了先辈的坚韧和毅力;在殷墟博物馆中,我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此行让我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我想将这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瑰宝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我将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我内心的呼唤和坚定的信念。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激发勇毅前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