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有引力青年行 | 洛阳师范学院师生聆听非遗故事,坚定文化自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之“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

  河南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开封、郑州、信阳、南阳、安阳足迹为主线,以“金色文脉”“红色印记”“绿色守望”“蓝色创想”为关键词,各自组队,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行走中原大地,切身体验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伟大变革,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国情、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

  为充分反映各高校的生动实践,分享研学成果,“豫教思语”推出“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主题网络巡展。今天,一起来看“金色文脉”——洛阳师范学院师生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在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期间,洛阳师范学院师生组建”古都新志·传承有我”暑期社会实践队,投身于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调研之中,用实际行动加强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与有效保护,坚定文化自信。

生动实践

  访古都老城景区,探非遗旅游资源

  实践队成员们以洛阳市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为调查主线,以丽景门、山陕会馆、文庙、安国寺等历史文化遗存为调查分支,通过实地走访、采访当地居民和游客、查阅历史文献等方式,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的现状、保护情况、旅游开发潜力等进行了深入调研。

  赏牡丹艺术之美,根寻河洛之都

  实践队成员们来到李学武牡丹瓷艺术馆开展实践活动。“牡丹瓷”以具有牡丹纹饰的瓷器为样本,继承唐代陶瓷烧制技艺,汲取雕塑造型、颜料釉色等众家陶瓷传统技艺之所长,采用全手工制作而成,被誉为“永不凋谢的牡丹花”。

  实践队成员通过对牡丹瓷艺术馆吸引旅游浏览量、游客或居民购买率进行调查,掌握牡丹瓷作为兼具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传统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市场角度的新定位。

  拾沙绝色唐三彩,匠心独运在东方

  实践队成员们走访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洛阳唐三彩“的烧制技艺在2008年被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洛阳市通过将非遗与文创产品的开发跨界融合打造“洛阳三彩”的特色品牌,构成洛阳市文化旅游的重要部分。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实践队成员们热情介绍三彩艺术工艺品,在馆内人员的带领下,成员们深入地了解了三彩艺术,期间还采访了前来参观的游客,深入调研产品情况。实践队成员充分学习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策略,坚持问题导向,培育一批品质过硬、设计精良、市场认可的旅游产品自主开发品牌,促进旅游消费提质。

  河洛非遗千载运,华夏霓裳万年传

  在对牡丹瓷艺术馆进行调研与收集资料后,实践团队沿计划路线抵达位于洛阳市老城区西南隅的汉服体验馆,成员们围绕着汉服体验、汉服设计、汉服妆造、汉服拍摄、汉服演绎等5大主题进行调研,深挖汉服非遗在带动老城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方向。为今后非遗旅游景区的设施完善、服务升级、区域化发展奠定基础。

  河洛非遗润童心,老城旅游进社区

  随着实践活动的逐步深入,为进一步挖掘黄河深厚文化底蕴,引导老城区小学生了解有关黄河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实践队成员们在状元红社区开展了“非遗浸童心,旅游进社区“系列实践活动。

  成员们在社区群众服务中心带领小学生们进行“黄河非遗文化知多少”活动,从黄河非遗旅游资源普及,到每处非遗资源蕴含文化故事的讲述,为本次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随着“非遗旅游知多少”有奖问答环节的到来,实践队成员与小朋友们之间的互动达到了顶峰,现场气氛热烈浓厚。

  通过沉浸式感受黄河的文化魅力,实践队成员意识到黄河非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特征,加强非遗的旅游化场景转化创新,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