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豫有引力 | “点亮”儿童多彩暑假,河南中医药大学师生暖心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这个暑假,河南师生行走中原大地,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今天,跟随河南中医药大学师生的脚步,来一场“暖心·牵手”心灵关爱之旅——

  近日,河南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师生赴河南省卫辉市第六完全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暖心·牵手”暑期儿童心理关爱活动。活动由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郭彦霞工作室团队成员指导,心理社团和心理委员一行16人组成“青”心筑梦实践团,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活动。

启动仪式

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心旅启程夏梦飞扬

  心理健康知识科普以“海浪计划——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为主,“花蕾计划——性心理健康教育”为辅。

运动健心——户外素质拓展活动

绘画修心——情绪心理健康课

  在课程设计中,一方面,开展以运动健心、绘画修心、音乐调心、写作哺心、书信观心为主要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美育元素,心理朋辈志愿者如海潮奔涌,在社会志愿服务中掀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浪潮,与青少年共鸣,浪花共舞。

“暖心牵手 守护成长”“爱心妈妈”赋能培训

  另一方面,探索“家—校—社”合作机制,通过家长讲堂、宣讲科普、发放宣传手册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及常见心理困扰,做好亲子沟通,关心、理解和呵护孩子心理健康。张红坡从家教指导、心理关爱、亲情陪伴等多个方面,对“爱心妈妈”进行赋能培训,传经验、教方法,引导“爱心妈妈”多关注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身心健康,掌握沟通技巧,常态化进行关爱服务。

多彩课堂文化浸润·编织梦想成长绽放

  活动还精心设计了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宣传、思想引领、人文历史、生物科学、素质提升等多个领域的课程,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播撒爱与希望的阳光。

不同主题形式多样的多彩课堂

  在多彩课堂上,志愿者以情景剧的形式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了普及和宣传;用生动有趣的手势舞让同学们感受到汉字的韵律美、结构美,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生动的英语动画和儿歌激发同学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心灵折翼”折纸课、“黏土手作”手工课、“七彩童年”扎染课等丰富多彩的素质提升课程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奇思妙想。

心理关爱志愿服务·暖心牵手润心育人

星星计划——心理健康辅导

飞鸟计划——学业辅导

  心理关爱志愿服务以“星星计划——心理健康辅导”为主,“飞鸟计划——学业辅导”为辅,重点开展心理关爱志愿服务,在进行一对一心理访谈基础上,组织开展心理减压游戏、趣味运动会等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学生纾解心结、排解压力,实现心理“充电”。

练习八段锦

  在中医药文化宣传方面,团队结合学校自身中医药优势,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太极扇、八段锦养生功法进校园,调节学生身心健康,为其课余生活提供健康指引。

心理状况专题调研·童心同行心海导航

  此次活动采用标准化问卷和访谈提纲相结合的形式,面向学生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研和一对一个案访谈,了解困境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需求,找准服务“着力点”,并制定个性化方案,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困境儿童改善认知、情绪情感、亲子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团队还建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对困境儿童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积极的预防与干预。

相关领导与学校师生交流活动开展情况

  活动期间,河南省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部长张亚明,新乡市、卫辉市妇联主席等领导慰问河南中医药大学社会心理服务师生,张亚明对学校开展的心理服务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向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表示感谢。

团队合影

  一直以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郭彦霞工作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深入乡村、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持续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开展了一系列心理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此次活动通过“心科普”“心服务”“心调研”等方式,运用医学专业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通过个案访谈、心理咨询等方式,辅导改善困境儿童的心理及情感问题,为有效开展关爱服务工作提供依据,助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营造“人人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