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有引力青年行 | 新乡学院师生跨越时空,探寻“文字之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之“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

  河南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开封、郑州、信阳、南阳、安阳足迹为主线,以“金色文脉”“红色印记”“绿色守望”“蓝色创想”为关键词,各自组队,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行走中原大地,切身体验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伟大变革,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国情、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

  为充分反映各高校的生动实践,分享研学成果,“豫教思语”推出“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主题网络巡展。今天,一起来看“金色文脉”——新乡学院师生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在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深入探寻安阳“金色文脉”的道路上,新乡学院“探寻安阳印迹,豫见古都风采”暑期实践团的11名师生于7月15日至19日,积极响应“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号召,来到河南安阳,通过实地探访,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论述,见证历史岁月的沉淀,讲述文脉的深厚历史,进一步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在历史的长河中,安阳这座拥有着数千年文化底蕴的古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安阳孕育了殷墟文化、甲骨文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实践团一行踏上了一段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探访了殷墟博物馆、文字博物馆、仓巷街等地,体验了这座古都的文化魅力。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前

生动实践

  甲以载文:穿越三千年 遇见大邑商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势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西部为太行山,东部则为平原。公元前14世纪,殷商复兴者盘庚,为了国家的繁荣发展迁都安阳。盘庚在安阳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繁荣振兴,创造了辉煌的殷商文化,至今仍然有一些古迹存在。

  走进洹河两岸,踏入殷墟,甲骨文中记载的“大邑商”面貌愈发清晰。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分工明确的手工业体系……古老殷墟的“商王宝藏”,让实践团成员不禁感叹于这份穿越了3000多年时光的厚重魅力。

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前

  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大量的甲骨实物和文字说明向实践团综合呈现了甲骨文中的殷商世界,可以一窥如武丁、祖甲等传奇商王不为人知的故事。实践团成员从深埋在地下三千年之久的物件探寻车马坑遗迹,从丰富的玉器、陶器、青铜器、骨器中了解商人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其中,司母辛鼎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鼎的内壁一侧刻有铭文“司母辛”,司为祭祀,母是母亲,辛是鼎主人的庙号。其鼎主人辛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武丁王后、女将军妇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在安阳殷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成员们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走进殷墟遗址,进行实地参观,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殷墟遗址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实践中感受源远流长的殷商文化,感悟人类文明的灿烂辉煌。

  文以载道:文字归巢 文脉绵延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3000年间,它突破造字、书写、拼音化和信息化等重重变数,顽强“活”到了今天并不断焕发青春,成为当今中华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石。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中国文字博物馆。这座以汉字为主题的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与汉字相关的文物和资料,展示了汉字的演变历程和文化内涵。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字载体,承载了相同的文化内涵。在宣文馆中,实践团成员特别关注了一组甲骨文拓片。这些拓片清晰地展示了甲骨文的字形和结构,让成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甲骨文的书写方式和特点。在这里,实践团师生一行人不仅欣赏了从甲骨文到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汉字书法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还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了解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以及汉字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参观文字博物馆的过程中,成员们偶遇了一个英国家庭。因为19岁的儿子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一家人便一起来到了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个19岁的英国男生参观展馆后,对从裴李岗文化到如今脚下耕土层的地质文化层的演变印象颇深,对眼前跨越几千年的文化层感到十分震撼。

实践团采访来自英国的参观者

  安阳祥宇小学的六年级学生郭婕妤,正在博物馆大厅拍摄视频作业,她说:“我们首先自己要学好中国文化,才能把中国文化发扬出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等古老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唯有甲骨文穿越时空,沿用至今。文字是文明之基,研究中国文化,必须以文字做钥匙、为载体。

  物以传神:流动的历史 不变的精神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从未断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孕育于中华民族悠久辉煌历史文化之中的伟大中国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7月18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抵达安阳市汤阴县,参观了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岳飞庙。一入庙门,“五跪像”震撼人心,它映衬着岳飞精神的坚定与忠诚。“尽忠报国”——四个伟大不朽的字,是岳飞精神的核心价值表述,赤胆忠心,报效国家,其内涵是永恒的爱国主义情怀。步入庙内,殿宇巍峨、碑林如海、松柏参天,每一处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岳飞庙目前保存有碑刻共计300余方,这些碑刻不仅涵盖了诗词歌赋等多种文体形式,还展现了真草隶篆行等多种书体,题文拜谒者从明朝至今、从古越南到中国络绎不绝。在这里,300余方碑刻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它们不仅是多种文体、书体的艺术展现,更是“尽忠报国”精神的永恒载体。

实践团参观岳飞庙

  下午,实践团成员转至羑里城进行参观。羑里城,亦称文王庙,乃中国易经文化的发源地。诸多历史典故如“画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等均源于此城,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实践团在羑里城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谈及文化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总是饱含深情。在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今天,实现中国梦成为当前最为关键的目标,这既需要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又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并发展中华文明。

  文以融现:以字为媒 展时代风采

  文创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安阳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都,如今通过一系列文创产品,焕发出新的文化魅力。在文字博物馆推出的“文创咖啡”,人头攒动,络绎不绝。除了咖啡之外,在这里售卖的蛋糕、炒酸奶,从包装袋到杯子,处处都充满了甲骨文元素,成员们体验过这些产品后感到既新奇又有意义。实践团穿梭在安阳的“南锣鼓巷”,偶然被脚下的井盖吸引了目光——一幅精致细腻的文峰塔画像。

文创雪糕、咖啡、蛋糕

体验互动书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陈列在博物馆中,不仅让文物资源“活”了起来,走入寻常百姓家,也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带来的滋养与共鸣。

  新乡学院“探寻安阳印迹,豫见古都风采”社会实践团经过为期五天的深入采拍走访,共进行了超过15次的采访活动,积累了约115G的视频及图片素材。在此过程中,成员们深切体会到了安阳金色文脉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年轻的力量与悠久的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交融,共同构筑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

行有所获

  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王博

  记得自己还在上初中时,甲骨文第一次从历史课本里走进了我的视野。当时还不甚了解,只听老师说甲骨文是古代人用的文字。这次探寻“文字之都”的活动,让我真正认识到了文字的魅力。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面文字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的悠长和精彩,让我叹为观止。漫长的文字历史中,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带给我的信念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肩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古为今用,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作贡献。

  新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刘晓琪

  在这次暑期大思政活动中,我真真切切地用脚步探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殷墟,我仿佛真的窥见了3000年前商人的生活状态;迈进中国文字博物馆,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去领略不同朝代文字的风采;踏入岳飞庙,其爱国精神引燃我的热血;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我身上,我走出了羑里庙的迷宫,心情依然澎湃。回望这趟旅程,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脉搏,感受到了历史长河的汹涌澎湃,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激动与自豪。

  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韩雨彤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在实践中我们认识了古老的殷商文明,深刻学习了文字的起源,发展和传承。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再到楷书、行书,看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脉搏跳动。同时,看到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它们不仅仅是工具,还是情感的载体,是文化的烙印,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此次实践,让我领悟到汉字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知识的盛宴。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自己的方式把它们传承下去,守好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激发勇毅前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