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有引力青年行 | 安阳师范学院师生在实践中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之“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

  河南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开封、郑州、信阳、南阳、安阳足迹为主线,以“金色文脉”“红色印记”“绿色守望”“蓝色创想”为关键词,各自组队,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行走中原大地,切身体验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伟大变革,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国情、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

  为充分反映各高校的生动实践,分享研学成果,“豫教思语”推出“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主题网络巡展。今天,一起来看“金色文脉”——安阳师范学院师生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由此可见甲骨文的重要意义。这个暑假,安阳师范学院由历史学及考古学专业学生所组成的“传承文化,相约甲骨”甲骨文主题实践团以“金色文脉”为关键词,通过研学、专访、授课、宣讲等方式深入开展暑期大思政社会实践,系统学习殷商史及甲骨文,在实践中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生动实践

  研学殷墟遗址

  于行走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根脉

在殷墟遗址研学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考古发掘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深远的文化根脉。

  这个暑假,实践团成员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一起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站在殷墟甲骨窖穴前观看万千甲骨碎片,与三千年前的文字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叹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站在殷代车马坑前看殷商车马成列,想象着历史上“车辚辚、马萧萧”的画面,感叹着三千年前殷商先民的创造与进取精神;站在殷墟妇好墓前瞻仰中国最早女将军,脑海中浮现我国这位内可治国、外可征战的巾帼英雄,感受中华儿女的传奇与智慧。

  “安阳厚土蕴古韵,殷墟深处话商汤。”通过研学,实践团成员领悟到殷墟遗址不仅是一处静默的历史见证者,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一颗璀璨明珠,让实践团成员得以近距离触摸商朝的辉煌与灿烂,感受商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此次研学之旅,不仅是一场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让实践团成员在研学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访谈甲骨学者

  于交流中探寻中华汉字千年起源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刻辞甲骨片已有16万片之多,据研究甲骨文约有4500多个单字,目前经过考释获得公认的有1500字左右。在此过程中,致力于甲骨文研究的专家学者功不可没。

  地处甲骨文之乡的安阳师范学院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出版了被誉为甲骨文学习研究“百科全书”的《殷墟甲骨学大辞典》;甲骨学与殷墟考古研究基地获批河南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甲骨学初阶》《殷墟甲骨刻辞菁华》系列丛书出版发行……以郭旭东、韩江苏为代表的学者上下求索、朝夕不倦,不断挖掘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

专访甲骨文专家学者

  这个暑假,实践团成员访谈了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安阳甲骨学会会长韩江苏,收获颇丰。韩江苏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殷墟的重要讲话说起,深入解读了“甲骨文把中国信使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的具体内涵;接着从甲骨文的解读方法、“贞人”的发现、甲骨文中的“合文”形式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甲骨文知识;随后,大家一起操作微信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感受新颖的数字化模式。韩江苏表示,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甲骨文研究也逐渐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为现代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访谈最后,韩江苏强调了在进行甲骨文数字化研究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历史的客观性和资料的准确性等因素,在真实可靠的前提下推动甲骨文传承创新是实践团成员应该努力的方向。

殷墟博物馆新馆研学

中国文字博物馆研学

聆听专题讲座

  此外,实践团成员还参加了殷墟博物馆主办甲骨文系列讲座,以及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的甲骨学堂,为下一步宣讲甲骨知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宣讲甲骨知识

  于讲授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进一步增强亿万人民的志气、底气和骨气。

  这个暑假,实践团成员将研学与访谈所学到的甲骨文化,通过宣讲的形式进行文化传承,用青年的行动让“冷门绝学”走进百姓身边,转变为喜闻乐见的“大众显学”。

在学校宣讲

在社区宣讲

在公园宣讲

  实践中,团队成员结合实际需求,创新宣讲模式,不仅通过生动的甲骨文图画宣讲,还精心设计“甲骨连连看”“甲骨消消乐”等互动小游戏,寓教于乐,激发同学们探索甲骨世界的好奇与热情。同时,深入挖掘甲骨文的文化内涵,将其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让这份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这些创作,不仅是对甲骨文艺术魅力的现代诠释,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的美好见证。

  截至目前,实践团已联合博物馆、图书馆、学校,在社区、公园、村落开展了15次宣讲活动,接下来,实践团将以返乡为契机,“以点带面”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甲骨文传承创新。团队成员坚信,通过广泛宣传与耐心讲解,能够吸引更多人领略甲骨文的独特韵味,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

  “实践之行,非止观光,更在传承。”这次甲骨文研学实践之旅,是一次文化传承之旅,更是一场心灵触动之旅,实践团成员在研学中感受甲骨文的独特魅力,在探索中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传承中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连续两年作为实践团队长的历史学专业学生马晓钰说,社会实践的经历是她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能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她表示,未来自己会细致学好殷商历史,讲好甲骨故事,用青年该有的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为创建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贡献力量。

行有所获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孔令晴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殷墟的足迹,以“金色文脉”为关键词,通过“研学+实践”的方式学习殷商史、理解甲骨文,用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实践团成员已经走进3个博物馆,在社区等地开展了15次宣讲活动,接下来,成员们还要进公园、去村落、到学校,要通过青年一代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甲骨文、爱上甲骨文、传承甲骨文,在实践过程中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2022级历史学专业学生杨敏

  刚开始学习甲骨文时,对我而言,它不过是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符号,缺乏生机,遥不可及,难以激起探索的兴趣。但这个暑假,通过社会实践中一次次的甲骨文宣讲和博物馆研学让我对甲骨文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现在我认为,甲骨文不再是教科书中冷冰冰的抽象概念,它们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鲜活而具体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它们不仅仅是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片甲骨文都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殷商先民生活的缩影,甲骨文所展现的辉煌让我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先民的智慧。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传承之旅,更是一场心灵触动之旅,我们在实践中感受甲骨文的独特魅力,在探索中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未来,我们将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甲骨文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2023级历史学专业学生袁浩然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的足迹,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那句“殷墟我向往已久”似乎还萦绕在我们的耳畔。走进殷墟车马坑展厅,23座车马坑遗迹矩阵陈列,气势磅礴,让我不禁感叹于三千年前商代先民的智慧与精湛的制造技艺;走进甲骨窑穴,一个个神秘的甲骨文字在我眼前闪现,让我感受到浓厚的殷商甲骨魅力;走进殷商博物馆数字展厅,裸眼3D技术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了,让我深刻认识到商“潮”背后的“流量密码”。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感悟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征途中,理应挺身在前,坚定文化自信,用青年的力量让甲骨文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青春风采。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激发勇毅前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