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脉:博古通今”主题直播结束后,全省高校学子谈感悟(一)

  7月27日晚,“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之“豫有引力推介官”第二期主题直播中原文脉:博古通今累计观看人数27.6万,点赞量152.7万。河南思政先锋团成员作为推介官带领广大青少年学子探秘甲骨文的“前世今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挖掘文化背后的历史底蕴与精神内涵。

  接下来,和我们一起看看我省高校学子观看主题直播后有怎样的收获和感悟。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类5班学生钟文丽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通过观看此次直播,踏上“中原文脉:博古通今”的文化之旅,跟随安阳师范学院师生们的步伐,我进一步了解了甲骨文的历史,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创新发展。

  我们一起步入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见证妇好的巾帼风范,领略商王甲骨占卜的神秘仪式;进入殷墟博物馆,裸眼3D呈现文物之美,人面鼎、屯南甲骨、亚长牛尊……踏入中国文字博物馆,用身体摆出甲骨文字形,感受其中的趣味性;深入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感受甲骨文广播体操“活化”甲骨文的智慧。

  作为新闻专业学子,写好每一则新闻也需要我们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古为今用。大一上学期,我来到河南博物院,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个暑假期间,我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到白鹭古村,用新媒体的方式推动古村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原文脉,博古通今。我们要把历史和现实结合,传承甲骨绝学,赓续中华文脉。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徐润苗

  7月27日,我观看了“豫有引力推介官”第二期主题直播——中原文脉:通古博今。我们跟随安阳师范学院师生来到了河南安阳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共同溯源中原文脉,探源中华文明。殷墟遗址出土的一件件文物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不是浪漫想象、凭空虚构,而是有据可查、有证可考的,而这正是在诠释“何以中国”。来到殷墟,我们可以更深刻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更应自觉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树立起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意识,为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长河灌注青春力量。

郑州轻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制自动化2202班学生张志炜

  “豫有引力推介官”第二期主题直播以实地探访的形式展开,带领大家参观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地,这些地方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通过镜头,我看到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后深受震撼,这不仅是古代人们记录生活、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争做传承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为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河南城建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生师博豪

  在此次直播中,27.6万师生一起游览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了解甲骨文发祥地。殷墟甲骨铭刻着商朝巫师占卜结果,传唱着“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妇好挂帅的民间故事,发挥着占卜、祭祀、记载的作用。走进殷墟博物馆,读壁画记载的古人史事、观青铜器外形的精美修饰、识甲骨文文字的形象文字,亦有“一片甲骨惊天下”。93个甲骨文字,大小均匀,契刻清晰,记载着为君王外出打猎占卜灾祸之事。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辨字闯关,通过同学们生动活泼的演绎,将甲骨文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规律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探访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实验室,探索甲骨文的研究、保护、传承、活化的过程,学习有趣的甲骨文广播体操……随着镜头的转换,我们深入了解了甲骨文的历史演变,感悟了河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坚定了文化自信。对话先人、刻画历史、担任传承。青年大学生应挺膺担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脚踏实地地走在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新时代长征路上。

郑州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播音主持艺术2班学生胡亚岚

  中原文脉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次“中原文脉:博古通今”直播中,师生们的精彩讲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时光之门,让我穿梭于古今之间,领略到了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今的科技发展也使甲骨文越来越被人们所知道、所了解、所重视,在看到甲骨文具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震惊的,震惊于中国的快速发展,震惊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更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保护好和传承好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2023级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贺祥瑞

  在历史课本上,我曾见到过许许多多甲骨文照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课本上的这句话让我内心好奇的种子就此萌芽。观看此次“中原文脉:博古通今”直播,使我深入了解甲骨文的历史,感悟我的家乡河南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华汉字非常了不起,同时,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汉字的维系。甲骨文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记录了妇好出征的事迹,让人们熟知这样一位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殷墟是一个拥有着3000年的文字的地方,让人向往已久。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更多人、更多力量的加入、更多资源的汇集,甲骨文的研究会展现新气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身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风雨无阻向前行,用青春的力量去建设时代新篇章。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环境工程系23级环境工程技术2班学生马跃尘

  “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通过这次直播学习,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商文明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突出表现。甲骨文与体操的创新性结合,不仅突出了甲骨文的独特魅力,也在一挥一舞中表达了一种别样的传承。

  甲骨文研究团队在研究甲骨文的过程中虽然历经种种困难、遭遇了如山的压力,却从不放弃,他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在学习中挖掘甲骨文所蕴含的历史思想、文化价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挺膺担当。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学前2303班学生李孟壹

  观看“豫有引力推介官”第二期直播——中原文脉:博古通今,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两位教师以生动的讲解引领我们走进殷墟,这里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的发源地,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三位同学的见解和感受为古老的文化遗产注入了现代活力。

  此次直播聚焦于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性,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尽管未亲临现场,但直播中的图像和解说仿佛让我置身于那些见证千年变迁的历史遗迹中。这种体验增长了我的知识,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促使我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品味厚重历史、了解红色故事,接触大国重器、感悟时代精神。在一堂假期思政大课中展示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增强个人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网络话题讨论正在进行中,快来微博、抖音平台带#青春豫有引力#话题参与互动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