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吃 诱人的垃圾食品咋就戒不了?
小王非常喜欢吃烧烤,特别是周末一吃就停不下来,常常要撑得扶着墙回去,有一天,他和一个学医的同学聊起来了垃圾食品,在深入了解垃圾食品的危害后,决定开启健康饮食和健康生活的新篇章。
小王怕自己控制不住,发了这么一条朋友圈“明天开始戒垃圾食品,谁要是发现我再吃就来抽我!”三天后,又发了一条朋友圈“朋友们,我已经代表大家抽过我自己了,准备中午开戒,先吃烧烤——没有垃圾食品的日子太难熬啦……”
垃圾食品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术语,是泛指那些含有高热量、低营养、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食品。
任何食品过量食用都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常见的垃圾食品有炸鸡、薯条等油炸食品,通常含有较高的脂肪和卡路里,缺乏必需的营养素;还有蜜饯、冰淇淋等高糖类食品,可能导致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对小白鼠的研究表明,常吃高脂肪高糖类的食品会降低自控力;还有炭火烧烤的肉类可能含有致癌物质……
其实很多人也知道多吃不好,可为什么还是喜欢吃呢?
从进化角度来看,在远古时代高热量食品有助于提高生存几率,偶尔摄入高热量食物会在体内形成多巴胺奖赏机制。这一机制被基因延续至今——大脑将摄入高热量食品视为愉悦行为,并引导人们寻找高脂肪高糖分食品。
尽管现代食品来源充足,但大脑依然重复同样的化学反应,使得垃圾食品总是令人产生强烈的食欲,特别是当人们有较大压力或感到沮丧时,轻轻咬一口甜品如冰淇淋,让它在口中慢慢融化。独特的味道随之在舌尖上蔓延开来,最终传递到大脑,愉悦的感觉妙不可言。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再来一口,再来一口……
从成长过程来看,有些父母经常将冰淇淋、炸鸡等美味的食品作为奖励和表达爱意的方式,久而久之在无意识中形成模板,在成年后仍然将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视为一种奖励,或者是保持与父母联结的一种方式——品尝着美味的垃圾食品,就好像爱自己的父母就在身边一样。
如果戒掉垃圾食品,就好像拒绝了父母的关爱,断绝了与父母的联系,是无意识对童年经历的强迫性重复或强迫性追忆——因为与亲人失去联系是不可原谅的,所以我可以忍受抽一下自己产生的疼痛,我可以忍受过量摄入垃圾食品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不过我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影响,我能感觉到的只是——哇哦,太好吃了,再来一小口,再来一小口……
别吃别吃别吃,减个肥咋就这么难?
小张体重已经200斤了,并且查出了高血脂、高血压,医生说再不减肥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他的朋友中确实有因为过于肥胖而猝死的,他也非常害怕,于是决定开始减肥,每天只吃水果不吃主食,过了一个月还真减掉了20斤,但是此时再也控制不住吃的欲望了,于是重新放飞自我,体重很快又增到了210斤,疯狂减肥又疯狂反弹……不少朋友发出了灵魂拷问,“减个肥咋就这么难?”
导致减肥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医务工作者常关心基因、饮食、运动等因素。心理工作者则更关心心理因素,一直瘦不下来的背后可能有特殊的心理原因。
小A从小跟着胖胖的奶奶长大,身边几个叔叔都胖胖的,也都事业有成,在潜意识中会觉得,胖了才会和奶奶、叔叔在同一战线上,胖了才会感觉到去世多年的奶奶还在身边,胖了才会像叔叔那样事业有成。
小B亲眼目睹患癌症的父亲,去世前瘦骨嶙峋的模样,对癌症有很大恐惧,瘦下来可能是癌症的征兆,虽然口头上要减肥,但胖一点儿心里更踏实,用肥胖来抵抗对死亡的恐惧。
小C曾在中学时被造谣说,老师们喜欢她,是由于她漂亮而不是她学习好,被谣言创伤后的她开始让自己胖到150斤,以便向人表明自己的优秀是来自才智而不是外貌,用肥胖来掩盖身体的魅力,进而突出优秀的才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与心理咨询师详细探讨一下经常减肥不成功的心理因素,对自己有了深入理解,下次减肥可能就更容易了。
如何吃?这是个大事儿!如果在吃的方面出现了困扰,那就问一下自己吃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身体健康?为了心情愉悦?为了庆贺进步?为了增进友谊?……
如果是为了身体健康,那就不妨关注一下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
BMI等于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标准。正常成年人的BMI在18.5至24.9之间;25.0-29.9为超重;30.0-34.9为一级肥胖;35.0-39.9为二级肥胖;大于等于40.0为三级肥胖;而BMI低于18.5要考虑营养不良的问题。如果能够保证日常营养均衡且适量摄入,加上体育锻炼,基本上就可以保持身体健康。
如果是用垃圾食品来改善情绪,那就需要考虑内心冲突和饮食习惯的重建问题。
完全戒除垃圾食品是比较困难的,毕竟这些美味的食物在缓解压力、增进快乐方面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偶尔吃一点也没什么问题,问题是不知道节制和限度。要解决节制和限度的问题,可考虑通过延迟满足逐步减少,可从每天吃一次减少到隔天吃一次,坚持一段时间再延长间隔时间,最后变成一周不吃垃圾食品,只在周末奖励自己一次,医生对那些限制级零食的建议也是一周不超过一次。
如果是因超重而决心减肥,那就需要咨询专业人士,制定适合自己的减肥计划。
首先要保证必需的营养元素而不能随意节食,其次要进行持续的运动来燃烧脂肪,最好有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参与,在吃饭和锻炼方面互相监督、鼓励,充分利用同伴的力量。
本期专栏作者
姜金伟 信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师
工作室简介
信阳师范大学姜金伟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
信阳师范大学姜金伟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9月,本工作室以信阳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充分整合信阳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和信阳市第六医院(精神病医院)的资源,深入开展心理咨询、咨询师督导、个案研讨、教研科研等活动,重点工作是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职前和职后的发展提供学习和督导平台,助力豫南乃至全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