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考研成绩出来后,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如愿“上岸”的学生有喜悦、有兴奋,没有过线的同学有点沮丧、懊悔、生气、难过,甚至是痛苦。其实考研不是问题,如何面对考研,如何应对压力和挑战才是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与掌握调适压力的方法,勇敢、从容地面对考研后的结果吧。
“考试”人生与“成长”人生
传统教育观中“考试”就是人生,成绩好坏意味着未来的高低,但是人生不只是考试,成长的人生也不止于考试。有些同学在学业、恋爱等事情不顺利时,相信自己能够找到解决办法,有些同学却很难改变自己,尤其面对负面信息和遭受打击时,长时间停留在自我贬低的阶段,这些现象,或许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关。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其著作《终身成长》中,提出了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
第一步:接受。接受眼前的事实,没有什么羞愧的。
第二步:观察。生活中哪些事物刺激产生了固定思维模式,如拖延症犯了,认为自己不够好等。
第三步:面对。出现固定思维模式时,抒发情感并记录下来。
第四步:改变。固定思维模式不会使人进步,“改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第五步:进一步改变。改变是长期的过程,即使中途暂停几天也不用自责,下次多坚持几天就好。
积极调整,追逐梦想之花
若成绩不理想,感到沮丧、伤心,不妨尝试这样调整自己:
1.释放情绪,接纳现实。大喊吧,大哭吧,就那样待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
2.与人交流,获得支持。给朋友,给家人,打一个电话,发一条语音,向他们袒露你的心情,与他们一起度过这段不平凡的日子。
3.走向室外,走出心霾。去散步,去运动,聆听自然界的鸟叫虫鸣,呼吸带有露水清香的空气,或者哪怕约上朋友吃个便饭。
4.收拾心情,重新出发。调整目标,尝试新的适合自己的方向,目标不宜过大,尽量“跳一跳,能够着”。
如果取得了满意的成绩,高兴之余也要及时恢复冷静,在接下来有限的时间里,试试这样做:
1.保持心态平静。遇事慌张的人最容易出现失误,心态平和、沉着冷静才能找出最佳解决方法,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保持适度压力。压力是一柄双刃剑,劳逸结合、适度压力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对成败的看法很重要
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常带来一连串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变化,比如研考国家线公布这件事造成的情绪反应。成功或失败并不是主要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生活中数不清的挑战。当感到困难,试一试这样做:
1.表达情绪,压力需要一个发泄口。听歌、运动、看电影、冥想等等,都可以是表达情绪的窗口,还可以感到压力时捏一捏泡泡。
2.保持镇定,使思绪平稳大脑清醒。只有冷静清醒的头脑,才能清晰地思考事件、应对事件、解决事件。
3.积极思考,发现事物的多面性。就像打游戏一样,经历成功和失败,都会掉落经验。如果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应激事件,去发现不一样的可能性。
4.发掘资源,开发潜能或寻求帮助。胸有成竹时,困难事件都能化解,大胆主动地寻求老师、亲人、朋友的帮助。
考研是人生的一次挑战,不论成功与失败都要做成长的自己,从容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 Dweck C S.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M]. Random house, 2006.
[2] 王卫丽, 石国伟. 成长型思维模式培育路径探索[J]. 基础教育课程, 2020(11):32-37+44.
张磊 郑州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
工作室简介
郑州大学刘慧灜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
郑州大学刘慧灜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由郑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总督导师刘慧瀛教授为主持人,心理咨询师王琼、樊倩倩、梁紫平、尚雪松、王一帆、张磊等为核心成员。工作室目前拥有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共30人,其中有中国心理学注册心理督导师2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督导师1人,教授6人,心理学博士学位24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0人,注册心理师6人。
工作室以“引领骨干、同伴互助、培育成果,共同提高”为宗旨,潜心于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搭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专业能力的提升发展平台、探究高校心理危机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平台、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危机预防的实践教育平台,引领促进工作室成员及队伍加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研讨、督导、科学研究,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的校院协作模式、家校联合心理安全防护模式,实现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专业水平的迅速提升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