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积极构筑“四心合一”心理育人模式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立足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要求,积极构筑“四心合一”心理育人模式。

  围绕课程“中心”,构建教育教学新格局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自2002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以来,始终坚持抓好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一方面,立足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引入全国优秀教培资源,全面提升专兼职教师队伍的课程育人水平。坚持开展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充分发挥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程评选、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中的带动作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育人实效。另一方面,放眼全程发展,聚焦关键时期,精准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设通识型必修课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增设不同专题的选修课和公开课,同时开展相关研究,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现状和需求调研,整理汇编团体培训教案。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注重互动体验、学练结合,在实现心理育人课程全覆盖的同时,确保心理健康知识得到广泛传播和实践。

  立足科普“重心”,占领宣传教育新高度

  面向学生,扎实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线下线上宣传阵地,线下定期更新校园橱窗、制作文化喷绘,营造心理关爱氛围;线上不断挖掘网络资源,完善微信、抖音、网站等新媒体宣传矩阵,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力度、频度和效度。同时抓好适应期、发展期、毕业季等关键时期,精准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群体差异,充分发挥“五育”及校园文化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月、宣传周的活动内容及形式。

  在宣教活动中,如何有效契合青年学生的兴趣点,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在体验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一直是学校努力的方向。前两年尤其是疫情期间打造心理直播间,组建主播团队,在一些关键节点围绕人际、恋爱、情绪、学业等主题开展抖音互动直播,这种形式受到学生欢迎,主动参与度非常高,单场最高参与人次达1.5万人;今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中,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又捕捉到现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的集市文化,设计开展了“唤醒多巴胺解压大行动”的集市活动,把活动摊位设在各校区教学楼的一楼大厅和学生社区,学生在上下课的必经之路或课间休息时,可以随时参与各种有趣的互动游戏,真人飞行棋、躲避大摆锤、解忧杂货铺、躺平休息站等,这种融入日常生活的减压方式,既方便又高效,深受学生的喜欢。

  科普教育的另外一个重点对象是家长,通过开设“家长课堂”等方式定期面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不断提升家长心理健康素养。在宣教活动中,通过精心设计、教师指导、同伴引领、家庭参与,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精准度。

  瞄准咨询“靶心”,提升咨询服务新体验

  持续引导学生树立善于自助、勇于求助、乐于互助的心理健康意识,不断完善个体咨询接入机制、跟踪机制、反馈机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和学生朋辈咨询员队伍。构建包含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常态化、便捷化、个性化、及时化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加大软硬件投入,着力提升咨询服务体验,强化咨询服务效果。

  抓牢监测“核心”,打造预防干预新防线

  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在心理测评中做到全面覆盖、精准应用,坚持心理动态调查,开展自评与他评、定期与关键节点相结合的心理危机排查,实现心理筛查全面覆盖、学生档案全程跟踪。在预警管理中坚持全天候、网格化,进一步完善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心理中心、学院、班级、宿舍组成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织牢织密心理防护网。在这个网格中,每一级的守门员都至关重要,因此通过开展各个层级的业务培训、经验交流、案例督导,编制心理健康工作指导手册、心理约谈技术卡、危机识别卡等,持续提升各级工作队伍的心理危机预判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学生心理问题“早预防”。

  在应对处理中强调协同联动、增强合力,推行专职咨询师定点联系学院的朋辈督导工作制,与二级学院实时联动,合力化解潜在风险,应对突发事件,联系各学院的咨询师定期组织辅导员开展心理异常学生研判会,制定“一生一策”干预帮扶方案,实时跟踪督导,对有危机倾向苗头的学生及时给予全天候关心和一站式帮扶。同时加强医校协作,畅通绿色转介诊疗,确保学生心理问题“早干预”。通过科学识别、动态追踪、实时预警、有效干预,形成工作闭环,切实提升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实效。

  “四心合一”心理育人工作模式有效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持续提升。今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将继续牢固树立“大思政”和“大心理”育人观,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完善工作模式,整合育人资源,开创心理育人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