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县:打造课后服务新样态 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夏邑县教体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稳步出台多项举措,努力打造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社会满意的课后服务新样态,助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综合保障机制,形成协同育人“夏邑特色”
夏邑县坚持部门、学校、社会多元参与,建成全覆盖、高质量、有保障的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体系。
坚持部门主导推进。成立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各乡校负责人为成员的课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11月10日,在第五小学召开以“课后服务展特色 启智润心促成长”为主题的全县中小学课后服务成果展示现场会,明确课后服务的对象、时间、内容、师资、考评和保障办法,并集体观摩该校课后服务工作。11月17日,举办全县中小学文化艺术节知识竞答活动,参赛学生逾1000人。按照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批主题教育活动部署要求,组织152名县级督学深入各中小学校,问需于师生、问计于基层,调研学校60余所,征求师生、家长意见建议110余条,撰写专题调研报告1篇,为推进全县课后服务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按照“公开服务、自愿选择、安全第一”原则,采取“基本服务+拓展服务”的模式,将课后服务计划具体到每天,对“应学未尽学”的孩子进行学业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孩子拓宽知识视野,积极开展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劳动类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真正实现教育减负提质增效。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覆盖率达100%,15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7%,家长满意率达95%以上。
注重多样特色发展。全县各学校根据延时服务课程,邀请能工巧匠、名家艺人、家长志愿者等广泛参与其中,助力学校破解课后延时服务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难题,着力打造“一生一特长”的课后服务品牌。例如,李集镇中心学校将非遗扎染、杂技、安塞腰鼓引进校园,全镇共组建非遗学生社团18个;火店镇中心学校将非遗宫灯、剪纸制作引入第二课堂,“大靠架子小靠扇,钉灯当然也关键,龙头龙脚要活现,镂空花牙牢固有神态,灯画雅气远近都看得见”参与宫灯课程的学生们对制作秘诀耳熟能详;第六小学深挖自身特色,发挥教师特长,开设非遗武术课后服务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荣获“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
二、健全规范管理机制,打造科学育人“夏邑经验”
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系统梳理课后延时服务可能出现的问题,列清单、建制度、抓考评,确保延时服务科学规范推进。
强化延时服务机制。出台《夏邑县义务教育课后延时服务实施意见》,印发《夏邑县中小学课后服务告家长书》《夏邑县中小学课后服务家长征求意见表》,制定工作参考标准,不断将延时服务推向深入。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严禁强制学生统一参加、开展集体授课或有偿辅导、组织安全风险较大活动、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牟利等行为,为延时服务划定8条“底线”,明确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安全管理、收费管理、教师配备、规范办学、考核评价等。
巧用评价激励机制。把延时服务作为督学责任区日常督导和教育综合督导重要内容,重点检查场所安全、人员配备、经费使用等。同时,以做精、做优、做实为导向,培育出第二初中、第一小学、第五小学、第十一小学等10余所课后延时服务示范学校,推广出一大批课后延时服务典型经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将“孩子接送难、看管难”的民生难题转变为夏邑教育亮点。
三、创新教育服务机制,释放课后育人“夏邑温度”
自全县中小学延时服务开展以来,夏邑不断基于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打造课后延时服务“升级版”。
谋良策明举措。各学校采取“学后托管+个性服务”“常规辅导+个性课程”“1+X”等多种形式,实现课后服务的模式创新和特色化建设。例如,第一小学依托集团化办学管理优势,积极探索“总校+分校”的课后服务管理体系,“总校”负责整体设计课后服务规章制度与管理模式,分校、总校共同搭建共享课后服务资源,增加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
重五育促提质。坚持课后延时服务与作业、睡眠、体质、读物、手机等“五项管理”紧密结合,积极构建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相融合的课后服务体系(涵盖挫折教育、职业教育的德育课程,历史、生物、地理、物理、信息技术等智育课程,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课程,雕塑、手工、绘图等美育课程,模型制作等劳动技能课程),全县开设课后服务课程已累计达到1200余门。例如,第五小学以“科技筑梦、文化传承、劳动教育、艺美实践、快乐悦读、运动健康”为主题开设40余门特色课程群,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
分阶段抓关键。明确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一、二年级以团队活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手工操作类作业、影视教育等为主,三年级以上以作业辅导、课外阅读、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团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课后延时服务以作业辅导、答疑解惑、课外阅读、体育美育兴趣小组、综合实践活动、团队活动为主,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真正把校园办成孩子喜爱的家园、乐园、学园。
优服务惠民生。2021年春季开始,推动课后服务向初中延伸。每学期开学前,各校针对性采取“一校一方案”,通过家长会、调查问卷等精准汇总学生、家长需求,将残疾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全部纳入服务范围,建立特殊群体学生信息库,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学生两个“100%覆盖”。
(商丘市教体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