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河南师范大学主办,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53次学科论坛在河南师范大学举行。河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大会提供全程直播技术支持。
论坛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革命精神谱系”为主题,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等4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近5000人齐聚云端,围绕论坛主题展开研讨交流。
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专职委员何秀敏,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广文,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韩喜平教授、武汉大学佘双好教授、南开大学武东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树荫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副主编郑端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张尚字主持。
开幕式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教授 张尚字主持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陈广文致辞
陈广文介绍了河南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他强调,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百年成就、积累百年经验的强大精神力量。研究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革命精神谱系,是新时代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必然要求和使命担当,河南师范大学将以承办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
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专职委员何秀敏致辞
何秀敏介绍了河南省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他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宝贵财富。中原大地从来都是英雄的土地,在这里诞生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南水北调精神等革命精神,时刻激励、鼓舞着一代代中原儿女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全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学习名师大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滋养育人情怀,开创新时代全省思政课建设新局面。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武东生致辞
武东生指出,中原红色文化是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发掘整理中原红色文化,弘扬阐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本次论坛邀请学界知名专家以广泛的视角从不同层面学习、研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定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专家发言环节,共分四个阶段,24位专家发言。
专家发言
第一阶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副主编郑端主持
韩庆祥
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一级教授韩庆祥以“伟大建党精神的哲学阐释”为题,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生成、精神结构、精神基因和精神特质四个方面作了深层次哲学阐释。他指出,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构成了一个“知、情、意、行”的有机整体。伟大建党精神实际上从价值观、本体论、实践论、方法论等方面回答了“党是什么,党要干什么,党怎么干,党为谁来干”这个根本问题,具有基因的意义和本源的意义。他将党的精神特质提炼为咬定目标、迎难而上、越挫越勇、越险越进、勇于奋斗、久久为功,这种精神特质是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密码,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成功的精神密码。
王炳林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以“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贯穿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一条红线,《决议》的五大意义、十大经验及最后一部分,都充分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坚持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新飞跃”主要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基础更加宽厚,即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还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代主题、时代课题有了新的扩展,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更加清晰了战略步骤和目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化、实践化的表达;理论思想的定位有了新提升,即回答了21世纪的时代之问,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骆郁廷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的源远流长、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的核心价值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三个问题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的核心价值”。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源头,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精神之源。贯穿伟大建党精神始终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党最高的利益,为人民的翻身、解放、幸福而奋斗。我们要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进行培育和弘扬,就要坚持人民至上,即坚持人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最大。
黄蓉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以“准确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蕴义”为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论述,从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根源、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本身要义、伟大建党精神彰显的战略价值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她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探索实践,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坚实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精神境界、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政治优势,是全体共产党人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起走向未来的前进动力和精神旗帜。新时代我们必须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续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王承哲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王承哲以“弘扬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题,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论断,他指出,这一论断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在原创性思想方面,体现为提出了两个结合,推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变革性实践方面,体现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的沃土之中,在党的百年奋斗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突破性进展方面,坚持两个史观,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文化史诗,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标志性成果方面,坚持融合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在文化发展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上取得重大成就。
第二阶段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占峰教授主持
肖贵清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肖贵清教授以“以正确党史观读懂党的百年奋斗史”为题,立足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以“三个坚持”阐释了应如何读懂党的百年奋斗史,即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历史;二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进行整体审视,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的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三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做到正本清源。
孙熙国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教授以“伟大建党精神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为题,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科学内涵对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与中国共产党具有直接统一性;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和我们的民族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也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李佑新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湘潭大学李佑新教授围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大意义”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提出了革命精神谱系是党的百年辉煌历史铸就的永恒精神丰碑、革命精神谱系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英雄榜样、革命精神谱系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永恒的精神品质、革命精神谱系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永恒精神动力等科学论断,强调中共党史研究的学者要从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史料细节、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背景、生动展示创造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英雄人物的鲜活故事、准确阐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全面阐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时代意义等五维路径下大力气研究和弘扬革命精神谱系。
陈金龙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围绕“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情感意蕴”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指出,精神与情感是相互作用的,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五重情感意蕴,即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对人民的尊重之情、对民族的担当、对政党的自信、对国际的担当,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情怀的政党。这五重情感意蕴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民族与政党的视角,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系统全面概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标准,构成了一个逻辑缜密的叙事体系。
刘焕明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焕明教授以“‘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周恩来”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他认为,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成果中汲取智慧。周恩来同志从接受先进思想、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投身民主革命,到为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体现了“两个结合”的光辉一生。周恩来同志在“两个结合”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对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做出重要贡献,包含军事、统一战线、外交等领域。他认为,周恩来同志是求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关联的探索者,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楷模,是以中国传统民族语言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刘吕红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教授围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堂研究”进行了主旨发言。她认为,高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而课程是主渠道,将党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堂应成为思政课教师的自觉行动。在融入过程中,我们要直面目前存在的不足,包括理论研究还不系统、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工作机制不够完善、把握学生的规律需加强等问题。在融入路径上,教材体系是重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自觉融入是关键点,分学段有针对性的融入是难点。
刘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以“深化理解建党精神的几点思考”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他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基础、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关系三个角度进行了阐述。一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从整体上阐明了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人的关系,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从个体上阐明了党对党员个体的要求,落脚于党员个人、党员个人的行动、党员个人行动结果上;二是伟大建党的实践基础,包括爱国启蒙实践、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工人运动的实践、组织建党的实践、建党初期的实践五个方面;三要从学理上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关系,即点、线、面、体四个环节。其中,“点”指的是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发源点,“线”指的是建党精神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一根红线,“面”指的是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鲜亮底色,“体”指的是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有机体的雏形、胚胎和种子,即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这颗参天大树由建党精神生发而来。
第三阶段
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振江教授主持
韩喜平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教授以“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进路”为题,指出,首先要明确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前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源;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党的性质、价值、实践、目标的集中体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鲜明印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努力奋进、不断前行的落脚点。其次,阐释了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必要意义。尊重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溯本清源才能固本强基,这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最后,阐明了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路径,即以伟大创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伟大梦想坚守初心和使命,以伟大团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佘双好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佘双好教授以“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术话语建设”为题,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并不是把伟大建党精神拉回到书斋,变成学者之间讨论的话语,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用学术或学科的力量回应党的现实需要。他指出,学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结构、特征、产生的历史背景等内容相对研究比较多,但还存在六个方面的局限性:伟大建党精神概念生成,但还没有提出明确定义;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明确,但结构层次有待明确;伟大建党精神内在构成清晰,但概念关系不明确;伟大建党精神内在特质明确,但与其他精神的外在特征不明确;伟大建党精神内容明确,但本质认识还有待深化;伟大建党精神内容受到重视,但弘扬赓续机制和路径需要进一步探索。
张润枝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润枝教授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价值”为题,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价值首先确定了新的精神风貌,这种新的精神风貌不是沉默的、颓废的,而是积极的、昂扬的、主动的,它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的,包括政党之中存在的负面的精神形态;其次,形成了新的精神形态,它不专注于个体、追求个人完善,而体现为组织性、群体性、整体性,具有组织承载性、思想依傍性、价值指向性、道路引领性;再次,赋予了新的精神特质,即主动、敢于牺牲、善于创造和对精神本身的追求;最后,造就了一个可以延伸、可以传承、可以发展的精神力量,这个精神力量指向未来,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王永贵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贵教授以“深入学习《决议》,坚定历史自信”为题,阐述了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加强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传播、宣传;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科化、学术化、学理化的阐释,用学术讲政治,增强我们的历史自信。关于如何增强历史自信,他提出,我们既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更要树立大历史观,还要汲取我们党成功的历史主动精神。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奋斗中更加彰显出我们党所具有的斗争意识、斗争精神,提高我们的斗争本领,在历史主动中方能从容自信、行稳致远,从而不断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魅力,打造发展新格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好的历史保障条件。
张健华
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健华教授以“‘两个确立’的逻辑理路”为题,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展开发言。她指出,“两个确立”具有科学的理论逻辑。“两个确立”表明,中国共产党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同时又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两个确立”具有科学的历史逻辑。我们党的成熟领导集体和核心是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的,从此以后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中国革命、中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两个确立”具有科学的实践逻辑。实现民族复兴,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两个确立”同样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伟业。
任东景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任东景副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论述研究”为题,指出,一要以“三个牢记”来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即“牢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牢记新中国是怎么来的”“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来的”;二是系统阐述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具体精神样态,即传承斗争精神、牺牲精神、奋斗精神;三是构建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和养成体系,即丰富传承内容、创新传承形式、激活传承载体、改进传承方法。在此基础上号召我们要不忘本,把党史故事讲生动、要学得深,把历史逻辑讲明白、真抓实干,把中国道路讲透彻。
第四阶段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福运教授主持
王树荫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树荫教授以“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纯洁性之源”为题,从三个方面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深入讲解。一是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之源。我们不能够忘本、忘祖、忘记初心。二是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坚守性质宗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三是伟大建党精神是保证我们党不变质、不变色和不变味的内在动力。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推动我们党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精神准则,也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意志。总之,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将为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纯洁性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
郭国祥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国祥教授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主题进行发言。他分别从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主体逻辑和空间逻辑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他指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产生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逻辑,马克思主义是孕育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早期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建党实践是形成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逻辑,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和早期革命先驱的人格风范是形成伟大建党精神的主体逻辑,北京、上海、嘉兴是形成伟大建党精神的空间逻辑。这六个方面环环相扣、结构缜密,构成了体系完整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金民卿
中国社科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教授以“中国共产党何以具有强大历史自信”为题进行发言,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一是体现在历史书写上,肯定历史成就,总结历史经验,承认历史曲折;二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质。中国共产党具有政治上、思想上、实践上的先进性和组织上的纯洁性;三是建立在百年奋斗创造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奋斗,创造了重大成就,创造了重大历史经验,对中国和世界具有重大意义;四是建立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五是建立在深厚文化的根基上,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张士海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围绕“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百年历史经验”进行了主旨发言。他认为,理论创新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是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二是必须准确把握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旨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了人民中心的立场,中国共产党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三是必须准确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灵魂。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有了三大理论成果,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发展。
韩华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华教授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理路”进行了主旨发言。他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刻解读。一是理论逻辑。伟大建党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义的充分提取,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理论源泉;二是历史逻辑。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赓续弘扬,其生成、丰富、发展和升华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三是现实逻辑。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独特优势的彰显,在坚定价值追求、砥砺初心使命,锤炼意志作风和涵养政治品格之中,充分体现了党的思想优势、道德优势,为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孟轲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孟轲教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初探”为题,围绕为什么、是什么、依据什么三个问题进行深入阐述。一是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实践呼唤、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的研究缘起。二是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体系的科学构建、执行实施和评价矫正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三是从理论溯源和理论借鉴两个层次阐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制度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大会总结
最后,马福运教授总结指出,此次研讨会令人心潮澎湃、精神倍增、回味悠长,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主题定位准。会议主题“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革命精神谱系”紧扣时代特征和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推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二是思想伟力强。与会发言的24位专家聚焦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聚焦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大家提供了多维解读视角和多重学理论证;三是影响范围广。本届论坛共收到全国同仁187篇学术论文,线上线下共近5000人参与,点赞人数超过了4.8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给大家以知识分享、思想启迪和发展信心,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繁荣发展,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