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对我省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推动我省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与发展规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坚持“全程贯穿”与“学段差异”相结合,做到育人主题一以贯之、教育内容纵向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大中小各个学段知识相互联系和贯通,使学生知识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完善。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不同学段一体化
1.要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根据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等要素,统筹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大中小学思政课程。
2.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做好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有机转化,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方法贴近学生接受特点,形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教学路径。
3.要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高校教研资源,主动对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协作联盟,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同上一堂课、示范教学展示等活动;开发专题培训项目,组织大中小学教师教学研修和实践教学,帮助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推进课堂内外一体化
4.牢固确立“开门办思政”理念,统筹课内课外,推动高校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推动初高中将社会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毕业的硬要求。
5.强化时政育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组建快速反应工作团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快速阐释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创新和重要战略部署,帮助青年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引导他们理性认识重大热点新闻和社会舆情,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国内外形势和社会问题,强化他们的“四个意识”,提升他们的“四个自信”,凝聚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社会力量。
6.整合网上教育教学资源,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根据不同网络平台、不同网络社群特点制定专门的思政教育方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7.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社团、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8.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词汇当中,与时代价值和当今的话语结合起来,做到入脑入心。
9.加强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强化教学体系,完善咨询体系,加强干预体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兼职工作队伍,通过专业化培养和系统化培训,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相关技能的工作指导,提高心理健康教师水平。逐步完善多元参与的协作机制,加强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人群心理健康的关注,推动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三)推进家校社会一体化
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动,协同多方资源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0.要充分发挥家庭榜样的力量和家风的影响,把家庭教育作为孕育思政课的重要港湾。
11.梳理各类校外教育、场地场馆等资源,积极探索校外教育共同体,以制度化、系统化、一体化推动育人资源向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开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思政课课堂。利用河南红色资源,将红色基因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推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12.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发挥当地历史文化、革命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优势,组织学生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因地制宜地开设实践课程,让学生深入认识国情社情民情,接受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知,进一步夯实信仰,提升家国情怀,构建爱国主义长效机制。
13.推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综合利用文明创建、志愿服务、英模评选等社会平台,开展文明礼仪、诚信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劳动创造幸福教育等,推动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社会化。
(四)推进“德智体美劳”一体化
14.思政课建设是“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所在,各学校要构建起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领导下,负责对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领导、指导、咨询、示范、培训、研判等,统筹协调省教育厅相关职能部门,指导推动各地教育部门、各学校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关决策部署、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工作要求;审议和研究部署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重大事项;组织专家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展前瞻研究、评价指导、工作研讨、经验总结、问题研判等理论与实践工作。
为推动工作,依托郑州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发挥区域协同作用,负责本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宣传、建设和推动工作。
各省辖市、直管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本地领导机构,明确一体化建设专责部门,统筹考虑本地中小学、幼儿园和中职学校,协同区域联盟,做好本地一体化建设工作。
(二)更新教育理念。要推动教育理念更新,增强整体化、系统化、一体化的教育意识,把各学段的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目标,采用联系的、变化的、可持续的辩证眼光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要求,结合不同的家庭、社会成长环境,分析学生,量身打造培养方式。要在思政课教学中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和教授手段实施上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让思政教育和学生同频共振。
(三)建强师资队伍。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符合一体化要求的教学反馈与调整机制,使思政课教师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时刻关注学科前沿和政策动态,不断补充新知识、了解新新情况、吸收新经验,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内容。要明确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按要求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要严格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招聘条件,严把思政课教师入口关。
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牵头单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本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专题研修,确保实现全覆盖。
要围绕相同主题,组织不同学段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交流等活动,打通各学段之间的教学壁垒,强化教学互补。要结合教学实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交流研讨,共同探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技能大赛,以赛代训,树立榜样,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能力和教学水平。开展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充分展示近年来高校思政课优质课堂建设成果,表彰一批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优秀思政课教师,激发广大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搭建交流平台。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在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交互授课、交流研讨会、专题论坛、听课讲课等活动,针对教材、教师以及课程设计中的问题,诊断式改进提高,为邻学段、同学段、跨学段相互听课集体备课、思政课“堵点”集体攻关及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搭建平台。鼓励学校与跨学段学校签约共建,联合开展课程开发、教学研究。鼓励高校充分挖掘资源,与中小学建立起长期密切的联系与互动开展思政课程联合教研活动。
(五)建立评价体系。要注重探索与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在专家选聘、职称评审、岗位占比、课题申报、科研成果、实际成效、典型示范、激励举措等方面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大评价激励力度,通过改革评价机制,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评先进、树典型,鼓励教师重品位、创特色,激发他们从事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思政课教师成长注入动力、活力。要创新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在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实效和教学研究占比,开展思政课特色项目、特色课堂、特色备课组、特色教研组、特色学校、一校一品等系列特色评估活动,为拓展思政课教师发展空间提供多种渠道和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