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拱璧(1886—1976),河南省西华县孝武营村(今属漯河市召陵区静乡)人,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之一,河南省乡村教育的奠基者。
1907年,王拱璧赴上海中国公学学习,后转入中国体育专科学校就读,其间参加同盟会。1910年,奉命回豫谋划军事暴动,辛亥革命后任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文娱干事。1912年,王拱璧参加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的筹建工作,并讲授预校的体育、音乐课程,他自编音乐教材,宣传爱国抗暴思想。其间参加革命团体壬子社,撰写的文章《体育谈荟》和《三十年普及体育计划》在《中州日报》《河南教育》上发表。1913年他辞去教职。
1917年冬,王拱璧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任河南留日学生会会长和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干事。1919年5月,王拱璧赴上海支援五四运动,“请愿当局,唤起舆论”,并写出《东游挥汗录》《河南人的当头大祸》等书。此后的五、六年时间里,王拱璧在河南农村实践“铲除封建主义,提高农民文化,发展农村教育,开拓农村经济文化新面貌”的道路,在家乡创建青年公学,实行“农教合一”,探索新村建设和普及农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927年,王拱璧在河南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工作,并在河南大学兼任教职。1929年,任河南大学全职教授。他在讲课中宣传“重农”思想,强调“在农业上扎根立脚,在工业上开花结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迁到河南大学校园,王拱璧兼任该校教授,1932年被解聘。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拱璧令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长子和从开封女师毕业的次女奔赴抗日前线,自己编写《抗战必胜》提纲到各处宣传演讲,并创作《抗敌》《奋起战斗》等抗战歌曲唤起民众。1938年1月,王拱璧在镇平组织战时工作十人团。后携家眷抵达成都,任西昌禁烟监运所长。1942年春,王拱璧回到家乡,将青年公学改为青年中学,任董事长和校长,继续从事乡村教育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王拱璧长期担任河南省图书馆副馆长一职,是河南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协委员。1976年3月,王拱璧病逝于郑州,享年90岁。
(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