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校企合作助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发布时间:
2019-04-28 14:25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来源:
许昌学院坚定不移地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在政府主导下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在打造特色专业群、实施人才共建工程、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校地校企合作“许昌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道路,入选了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和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工程。
一 、构建政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许昌市政府与学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河南省教育厅签订了《共同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协议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政策措施。许昌市成立了校地合作领导小组,统筹解决校地合作重要事项,许昌学院也专门成立了校地合作办公室,负责校地校企合作事宜的对接与协调。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下,学校与许昌市50多家骨干企业联合成立了科技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校地合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学校启动了针对禹州市、建安区的科技人才服务行动计划,与鄢陵县签订了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合作协议。
二、培育产教融合学科专业集群。围绕地方重点产业发展,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特色,重点培育的功能性纳米结构研究、食品检测技术与装备研究、智能电网技术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向等学科方向特色凸显。主动契合地方产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确定了电力装备与制造、信息技术、食品医药与健康、商务服务等重点建设专业群,把办学资源向重点专业群集聚,努力打造产教融合专业集群。结合风电装备、超硬材料、钧瓷等地方特色产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纳米材料与技术、产品设计等专业设置特色方向,培育出了一批品牌专业。成立了瑞贝卡学院、大数据学院等新型行业学院,积极探索对接行业产业链办学的新机制。深化校企合作育人,与许继集团、森源电气、万里路桥、黄河旋风、众品食业等地方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契合度。
三、深入实施校地人才共建工程。围绕高水平学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两条路径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是实施“特设人才岗位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许昌市把许昌学院纳入了人才工作“英才计划”,许昌学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以同时享受许昌市相关政策的“优惠叠加”,对高层次人才产生了明显的吸纳效应。学校依托这一计划,引进了一批学术领军人才,组建了多个科技创新团队,大大提高了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实施“人才共建双百工程”,打造“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双百工程”是许昌学院与许昌市2014年起共同实施的一项人才项目,计划用五年时间,许昌市选派百名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许昌学院兼职教授,许昌学院选派百名干部教师到地方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目前该项目已实施到第五批。通过这些举措,实现了地方、企业和高校的人才共建共享,促进了校地校企全方位交流合作。
四、打造校企协同创新服务平台。许昌学院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突出科技工作的应用导向,加强了校企协同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许昌市政府设立了五千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许昌学院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并实施了一批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学校牵头成立许昌发展研究院,围绕许昌市重点产业发展,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成立了超硬材料制品、智能电网、食品质量控制、发制品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研发等10个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一项成果荣获2018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校地合作建设了许昌大学科技园和“颍川众创”,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许昌大学科技园入选了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颍川众创”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政府投入带动了企业投入,投入增加促进创新成果涌现,科技创新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校企合作步入了良性循环,2015年以来,学校获得校地校企合作经费达到9115万元。
五、促进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创新。许昌学院把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紧紧抓住三国文化、钧瓷文化、民间舞蹈、农耕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与地方有关部门和机构合作成立研究机构,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创新和产品创意开发,在魏晋文化研究、钧瓷文化研究和造型设计、中原民间舞蹈研究和作品创作、中原农耕文化与乡村发展研究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了高校的文化服务水平和引领能力,为区域文化传承创新和许昌城市文化名片打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学校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许昌学院转型发展快速推进,学科专业结构日益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