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 > 正文

扎实推进 改革创新 以“示范校”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19-04-28 14:19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工程学院将“示范校”建设作为新时期学校事业发展“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扎实推进“示范校”建设,持续推动学校转型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学校高质量发展。在2018年河南省“示范校”建设年度考核中,我校名列前茅。
  
  一、谋划发展方略,培育特色模式
  
  (一)明确建设目标,抓实顶层设计
  
  2017年11月,校党委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启新时期学校事业发展新征程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主要任务是建好“示范校”,并把“示范校”建设作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引领性、系统性工程。学校先后通过多种形式,对“示范校”建设进行深入研讨、统一思想。建好“示范校”已经成为学校的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和重大共识。
  
  (二)立足长远发展,抓实制度建设
  
  学校坚持制度先行,围绕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社会服务、师资队伍等方面,新制定、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关于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行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围绕“示范校”工作要求,制定了《“示范校”建设考核与奖励办法》《示范校建设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三)注重特色发展,培育建设模式
  
  在示范校建设和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1-2-3”河工院模式,即“坚持一条发展道路,发挥两个重要作用,遵循三种建设模式”。坚持一条发展道路就是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引领,坚持与企业的融合、与行业的融合,坚持基础与应用并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重。发挥两个重要作用是指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学校的主导作用。遵循三种建设模式,即“一计划、三平台”的应用型科学研究模式;“一主体、四联动、八共建”的行业学院建设模式和两个“三融一体”的创新创业工作模式。
  
  二、做实产教融合,强化人才培养
  
  (一)做实行业学院,产教深度融合
  
  2016年以来,学校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转型发展的抓手、路径、方式与方法,成立了7个行业学院。形成以行业龙头企业或地方高成长性企业为主体,政府、学校、企业、协会等四方联动,以企业实质性投入资金不少于300万作为主体履约保障,推进实质性合作“八共建”:即共建专业、课程、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师资培养基地、成果转化基地。截至目前,远大宜华学院投建的一期2200平方米装配式教学实验用房、锦荣服装学院建设的时尚智慧工场等项目步推进中。
  
  (二)探索多元模式,校企协同育人
  
  学校积极推动协同育人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落实落地。学校与行业协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参与了“新型城镇建筑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建设及多个学科竞赛活动。各教学院部结合实际,探索不同形式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如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的“导师制、做中学、传帮带”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注入活力。
  
  (三)适应社会需求,强化专业建设
  
  聚焦当前急需和未来发展两个重点,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发展优势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匹配度较高的、有良好就业前景的应用型专业;同时引导部分传统工科通过设立“人才创新班”等方式,培育特色、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学校重视应用型课程和教材建设,制定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教材编写和出版管理办法》等文件,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依托行业企业专家、业内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鼓励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开发建设应用型课程和应用型教材。
  
  三、坚持应用导向,强化社会服务
  
  (一)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
  
  学校不断完善以应用性科研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制度,将应用型科研成果纳入职称评审和绩效评价。大力实施“543”计划,打造高水平的“一计划三平台”,即依托“543计划”,打造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社会服务平台、大学生创新平台。2017年遴选了“高性能土木材料与结构”等 8个创新团队,现已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目前第二批创新团队遴选已经开始启动。
  
  (二)科技服务取得新成就
  
  学校紧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开展社会服务,为行业企业解决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学校主持制定的《棉纤维长度试验方法罗拉式分析仪法》(GB/T6098-2018)国家标准,于2018年2月颁布实施。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于翔博士在鹤壁市挂职博士服务团期间,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破解了国内外企业普遍存在的“产量低、成本高”难题。
  
  (三)技术服务取得新局面
  
  立足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利用二级煤矿安全培训机构资质、校企合作平台和人才优势,主动对接企事业单位,积极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开展业务培训。一年来,为企事业单位培训13次,培训人员达7168人,开展社会咨询服务29次,参与教师180余人,为广大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优质服务。
  
  四、抓实就业创业,强化实践创新
  
  (一)抓实就业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建立就业基地和就业联盟等多种形式,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根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发布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核心指标均呈整体上升态势。
 
  
  (二)抓实创新创业
 
  
  坚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两个“三融一体”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扎实开展。特别是在2017年、201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省一等奖52项,获奖质量、比例和高层次奖项数量等指标综合排名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
  
  (三)抓实平台建设
  
  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在龙湖校区立项建设5300多平方米的创新创业中心,在桐柏路校区立项建设2000多平方米的旗帜众创空间;与上海木槿校园院线公司等公司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