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是中国很多县域的现实状况;底子薄,基础弱,是这些县的共同特征。教育的均衡之路在这样的地区如何走,选择在哪里起步,是个有意义的问题,一些地方的经验因此也值得研究。
薄弱学校建设:一个县域教育均衡之路的起点
——来自河南省武陟县的实践
农村学校生源时有流失,不少孩子“转战”城区学校,群众教育成本增加,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突出,群众反应的意见强烈——这就是瞿满全2007年就任武陟县教育局局长时所面临的局面。
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武陟县南临黄河,与郑州市隔河相望。作为焦作市人口最多的县,长期以来,学生人数多、教学设施差,教育底子薄,基础弱。
如何切实改善教育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武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坚持把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作为突破口,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办法,确立了“硬件改善、内涵发展、特色创建”的阶段目标。从2008年起,全县先后改造了46所薄弱学校,让农村教育彻底变了个模样。“现在,无论你走到哪儿看,我们的学校基本实现了‘设施一样全,环境一样美,经费一样多,管理水平一样高,队伍素质一样强,群众满意度一样高’的均衡。” 该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宫卫红说。
“三大战役”实现薄弱学校建设阶段性目标
詹店镇溜村小学地处黄河滩区。“没改造前,学校连围墙都没有,大门破烂不堪。一到雨季,校内积水有半米多深,人都要溜着墙根走。地面坑坑洼洼,房顶漏水,教室窗户是用油纸勉强围起来的。滩区风沙多,孩子们苦啊!”校长王永攀说。而今,一条平整的水泥路面通向教学楼,简陋的跑道压上了小石子,院子里的小白杨伸展出了绿叶,为师生们创造了当地自然条件下的良好环境。
第一批被确定为帮扶对象后,县教育局对溜村小学共投入22万元进行改造,同时配备了数万元的图书和仪器。“之前学生流失得只剩下62个,改造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了,走了的孩子基本都回来了!”王校长的脸上漾起笑容。
从2008年起,武陟县分别对三批薄弱学校进行了改造。第一批基本是地处偏远、办学困难的学校,着重解决硬件差的问题。两年后,通过申报、考察等程序,再次选定了13所薄弱学校作为第二批帮扶对象,重点是改善办学条件。到2011年,又筛选出14所办学条件一般、教学质量较差的薄弱学校,着力帮扶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三次战役下来,全县共投入1500余万元,先后在薄弱学校新建、扩建、改造了23个教学楼、办公楼和餐厅的项目工程建设,使薄弱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为薄弱学校培训教师500余人次,100余名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支教。群众看到学校条件变好了,教师水平提高了,孩子在家门口上学不但方便,不用花钱,而且不比城里差。于是,大量农村学生倒潮回流。昔日冷落的农村校园重新充满孩子们的笑声,而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也随之基本消除。
“五个帮扶”有效推进薄弱学校建设
学校的外壳变了样,更关键的是教育的“内瓤”要真优。武陟县主要实施了“五个帮扶”:
政策帮扶。经过多次论证,反复研究,县里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薄弱学校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为顺利开展薄弱学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管理帮扶。2008年以来,先后多次由局长带队,全体班子成员及职能股室负责人参加,分期分批深入到46所薄弱学校。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对影响每所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会诊把脉,“一校一策、一校一法”破解发展难题。每年10月份开始,教育局对全县所有薄弱学校开展重访活动,具体查看一年来这些学校环境的新变化、抓教育质量的新措施。通过“十看十查”,包括看学校环境改善状况、查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与不足,看学校规模变化情况、查学校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看课程开设情况、查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不足等,找症结,定对策,提升薄弱学校教学质量。
资金帮扶。建设资金重点用于薄弱学校的改造、改建;优先为薄弱学校配备图书、仪器、体育器材、课桌凳、讲台等硬件设施和电教设施设备,着力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师资帮扶。一是充分利用县财政每年拨付的300万元专项师资培训经费,在加强教师常规培训的同时,每年暑期专门为薄弱学校举办一期教师、班主任培训班,紧扣学校、教师所需。二是加大薄弱学校与城区优秀学校的教师交流力度,为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三是薄弱学校教师的补充配备,实行了“三个1/3”对策,即每年将新招聘的年轻教师优先补充到薄弱学校;通过区域内师资调整,尽量优先配齐薄弱学校急需学科的教师;保证每所学校老、中、青教师比例各占三分之一,使教师配备更为科学合理。
对口帮扶。组织城区学校与薄弱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签订帮扶协议书,明确对口支援的时间、内容和具体办法,在教研、硬件、资金等方面给予帮扶,引导薄弱学校向名校发展。开展“送管下乡、送教下乡、送培下乡”活动。同时,教育局机关业务股室也实行“3+2”工作制度,即3天下基层、2天在机关。省市级骨干教师定期深入到全县每一个薄弱学校进行管理、业务指导。
“一个愿景”创建特色名校群体
经过三轮薄弱校改造后,武陟实现了县域教育基本均衡。但这远不是终极目标。所以,在基本完成改造任务后,武陟县又按照“一校一品、卓而求异”的思路,在全县提出一个“美好愿景”——创建特色学校群体。
从2012年开始,武陟县将在46所薄弱学校中创建特色学校,进而带动全县的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县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这次提出了“四个围绕”:一是围绕“办学特色”,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上推陈出新,并落实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形成自身育人特色;二是围绕“课程特色”,结合本校传统与周边教育教学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列入课程计划,开展系列相应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三是围绕“教学特色”,根据本校实际状况,在高效课堂、理想课堂、完美课堂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着力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取得突破,逐渐形成学校自身的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四是围绕“校园特色”,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创设优美恬静的校园同时,注重学校的人文内涵,让每一所学校真正美起来、靓起来、活起来,让所有学生都能在一种浓郁文化氛围中快乐成长,形成独特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经历过“治薄”的三个回合后,瞿满全的认识是,“薄弱学校的定义是相对的,薄弱学校的发展是动态的。只要存在差距,就会有薄弱学校的存在。武陟的教育,就是要在这种不断消除差距的过程中由薄变厚、由弱变强;在内涵嬗变中完成自我跨越,实现健康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