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科技学院:锻造产教融合生态链 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双向驱动的背景下,郑州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命题,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抓手,充分发挥“链”式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联动政府、学校、行业与企业多方资源,深入推动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截至目前,学校已成功培育省、市级产教融合项目70余项,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人才动能。
创新机制,筑牢协同育人基础。学校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成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委员会,并专设对外合作处,系统推进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陆续出台《郑州科技学院关于推进产教融合创新试点院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制度文件,明确融合路径与责任主体,为深化合作提供坚实制度保障。构建“需求导向—动态调整—精准供给”产教融合生态,积极拓展“政校行企”合作网络,先后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16家政府单位及产业集聚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宇通集团、加速科技等282家知名企业共建校企合作育人基地。通过资源整合与平台共享,目前已获批1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并连续四年荣获地方政府颁发的“职业技能提升及全民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合作育人机制获得广泛社会认可。
共建平台,推动“三个精神”深度融合。在育人过程中,学校注重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即“三个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构建了“实训基地+企业课程+企业师资+技能大赛+技能认定+联盟企业就业”六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学校与加速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河南省集成电路封测现代产业学院,并同步推动其他3个特色产业学院建设;与宇通集团联合打造校内“现代焊接技术实训中心”等8个高水平实训基地,将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引入校园。在课程建设方面,校企共同开发涵盖智能制造、新能源、数字技术等领域的行业企业课程80门,将1978个真实项目案例融入教学环节,联合编写应用型教材7部。此外,开设产教融合微专业9个,聚焦机器人、集成电路等前沿方向联合培养工程师超过3000人。
师资赋能,打造双师双能型队伍。学校依托“一站一室”培育平台,积极推动教师向“双师双能”转型。学校在企业端设立“教师企业流动站”,在校内建成“名师工作室”33个,系统组织教师进入企业实践锻炼达542人次,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和高级讲师来校培训教师1117人次,有效提升教师工程实践与产业服务能力。学校与宇通集团合作共建的“新能源工程产科教融合教师创新实践流动站”获省级认定,成为教师能力转型的标杆平台。此外,学校积极推动教师参与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目前已有443名教师获得二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11人取得职业技能考评员或督导员资质,逐步建成一支既擅教学、又懂产业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成果转化,提升社会服务效能。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构建了“科技成果+评价+转移+人才培养+金融+转化”全链条孵化体系,成立技术转移学院,建设国家级众创空间和河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建成5个省级和20个厅局级创新平台,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41个。近五年来,学校共授权专利1284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5项,签订横向课题232项,到账经费突破1亿元,成功实现31项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收益达1500余万元。学校还组建“企业科技创新专家服务团”,主动深入中小型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专利应用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有效促进了区域产业创新与高技能人才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成果转化—产业升级—人才培育”的双向赋能。
成效显著,就业质量持续攀升。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最终体现是人才培养质量。据教育部就业统计数据,学校连续四年在河南省一般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综合评估中获评A级,就业去向落实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多数毕业生进入重点产业领域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就业,呈现出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企业满意度高的特征。
(郑州科技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