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红脉、铸红心、践红行、传红音——郑州轨道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开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 2025-10-09 15:51【浏览字号: 来源: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牢记峥嵘历史岁月、传承伟大抗战精神,郑州轨道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以“寻红脉、铸红心、践红行、传红音”为主题、以“贯穿历史与现实、融合理论与实践、衔接课堂与社会”为脉络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沉浸之旅”。党总支书记姚静华组织50余名师生代表先后走进大别山革命老区、董天知将军故居、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南屯村,并赴广武镇人民政府开展理论宣讲,引导广大师生在历史中感悟初心、在思考中坚定信念、在实践中锤炼担当、在群众中传播真理。

寻根·大别山——追溯峥嵘路 鲜花祭英烈

  “大别山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抗战英雄的足迹。”走进大别山革命博物馆,学员们的目光被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张张历史照片所吸引。破旧的军装上,斑驳的弹痕诉说着战火纷飞的岁月;泛黄的信件里,激昂的文字彰显着革命者坚定的信念,红旗不倒,精神永续!无数先烈前赴后继,用生命捍卫信仰,用热血铸就忠诚,他们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学员们的心中。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党总支成员与学员代表共同敬献花篮,缎带垂落间,是对先烈的深切缅怀,全体人员肃立默哀,是对信仰的庄严承诺。师生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大别山之行,不仅是“触摸历史”的溯源之旅,更让学员们在烽火记忆中筑牢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信仰根基,为此次系列活动写下“初心如磐”的开篇。

铸魂·故居里——将军肝胆在 精神永流传

  从“集体抗争史”到“英雄个人志”,此次活动在董天知将军故居实现了精神的深度聚焦。推开故居陈旧的木门,抗日民族英雄董天知的铜像映入眼帘,瞬间将学员们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党员教师杨莎莎现场讲授微党课,剖析董天知将军“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的精神内核,并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青年如何继承将军遗志,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讨论中,学生们纷纷表示:“将军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我们必须以青春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董天知将军故居之行,是对大别山信仰根基的淬炼,让学员们在英雄风骨中感知“强国必有我”的时代召唤,将澎湃热血投身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奋进·南屯行——沃野展新貌 振兴谱华章

  从“学历史、铸精神”到“干实事、促发展”,师生们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南屯村完成了“精神传承”到“实践转化”。大家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重走长征路,感受革命先辈的顽强意志,汲取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在黄河党建苑,了解南屯村“党建+产业”管理模式,见证红色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力量。

  学员们走进智慧农田数字控制室,参观实时跃动的数据大屏与一键灌溉的操控系统,深切领悟“创新强农、科技丰粮”的战略智慧;踏入田间地头,体验农事劳作和操作智能设备,真切感受“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磅礴力量;迈入宇明阀门车间,感知企业创新成长的奋斗历程与精密的制造流程,深刻理解“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对国家发展的基石作用。此次南屯村之行,将科技的种子、劳作的汗水与工匠的赤诚深深烙入师生心间,点燃了他们以才智服务桑梓、以实干报效国家的理想星火,在乡村振兴的沃野上淬炼青春之花。

宣讲·广武镇——理论进基层 服务践初心

  为促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高校思政育人向社会服务延伸,师生代表走进广武镇人民政府,开展了一场面向基层干部与社区群众的主题理论宣讲。党员教师晁晔以《纪念抗战胜利 坚定民族信念》为题,结合历史影像与当代事例,阐释伟大抗战精神如何跨越时空,持续激励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笃行不怠;党员教师鲍美杉则作《全面从严治党》专题报告,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与最新党内法规,强调基层党员干部须以自我革命精神锤炼作风,做到“慎微、慎初、慎独”,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带头人。宣讲现场互动频繁、反响热烈。此次宣讲不仅是学院服务地方发展的具体实践,更是“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体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自觉与社会担当,实现了红色教育从“学思践悟”到“服务人民”的闭环。

  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将坚持把红色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抓手,将红色基因深度熔铸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青年学子在历史的深沉回响中汲取智慧、筑牢信仰,在时代的澎湃浪潮中锤炼本领、勇担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