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河南工业大学承办的“青春如花 灿烂绽放”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活动举行。全省各高校积极组织师生在线观看,大家深入学习、热烈讨论。
在这堂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中,主讲教师们是如何备课的?又有哪些心得感悟?一起来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尚宇红工作室主持人、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尚宇红
九月金秋,校园迎来新一批朝气蓬勃的学子。他们满怀对大学的憧憬踏入校门,却也因环境陌生、模式转变而面临前所未有的适应挑战。作为长期深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深知,新生适应不是单一维度的困惑,而是涉及生涯规划、学业转型、人际相处与社团活动的综合性成长课题。其解决需要教育引导,更需要唤醒学生内在成长动力——这也成为我们设计本次公开课的核心初衷。
本次公开课以“青春如花 灿烂绽放”为主题,聚焦新生最关注的四大领域问题,致力于搭建一座从“迷茫”到“适应”再到“绽放”的心理桥梁。我们跳出传统知识讲授,构建了“定位—路径—纽带—舞台”四位一体的系统框架:以生涯规划奠定发展基调,以学业转型筑牢能力根基,以人际和谐构筑支持网络,以社团文化激发个性活力。这四个维度层层推进、有机融合,旨在帮助新生在大学这幅画卷上既绘好成才的“主线”,也涂亮成长的“色彩”。
课程设计突出三个特点:一是通过真实校园场景的实景拍摄,生动呈现大学生活典型情境,增强代入感和共鸣感;二是在每篇章中嵌入可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引导学生在适应挑战中把握成长契机;三是注重内容的前瞻性与赋能性,不仅回应新生现实困惑,更激发他们前瞻规划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本堂课的诞生,汇聚了整个工作室团队的智慧与心血。一次次讨论碰撞、一稿稿方案调整、一幕幕精心拍摄,都只为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新生适应全过程。我们期待这堂公开课如一枚火种,点燃新生对大学生活的热爱与憧憬,陪伴他们自信、从容地开启人生新篇章。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尚宇红工作室成员、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袁秀娈
本次公开课中,我主要负责“履·大学之恒——生涯规划篇”篇章的设计实施,核心目标在于帮助新生缓解初入大学的迷茫感,提高他们对大学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关联的认知。在嘉宾选择上,邀请了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刚刚保研成功的姜凯和杨昕烨同学——他们作为刚完成本科学业的“过来人”,既有真实的成长轨迹,又拉近了和新生的距离。在与两位沟通时,我特别强调应避免片面呈现“成功光环”,而要多分享真实甚至曲折的经历,比如姜凯在大一时对保研并不了解,杨昕烨虽早有目标但也常受情绪波动困扰。正是这些“不完美”的成长片段,才能有效传递“迷茫是常态,目标可逐步明确”的信号,从而降低新生的焦虑感,提升他们的倾听意愿。
在问题设计方面,我提前从大一新生和辅导员中征集了数十个具有代表性的疑问,并最终以“目标—行动—心态”为主线,遴选出五个关键问题。从“是否一入学就明确保研目标”切入,逐步延伸至“迷茫时该如何行动”“如何平衡情感关系与学业”“低谷期怎样调节心理状态”,以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何保持自身优势”等现实议题,全面覆盖学生关切的重点领域。每个问题之后均附有点评环节,及时总结嘉宾的观点,侧重于从教师视角帮助学生提炼重点、理清逻辑,增强内容的可理解性与可操作性。
整门公开课的设计始终聚焦新生需求,通过真实案例和层层推进的提问,将“生涯规划”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借鉴的经验。浏览公开课脚本中的互动设置时,我能够设想新生们在观看时可能产生的反应——或在听到“初入大学时的迷茫”时产生共鸣,或在学到心态调整方法时提笔记录。我认为本次备课具有切实的教育意义,希望能够通过这堂公开课,助力新生们更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更清晰地规划未来。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尚宇红工作室成员、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科副科长李雅
在“践·学业之智——大学学业篇”的备课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致力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指导的深度融合。我们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聚焦学业压力管理、学习动力激发等核心议题,构建了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的教学方案,旨在引导学生在成长中找到内在动力与平衡。
在具体实施层面,大学学业篇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引导学生调整学业认知,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二是开展情绪管理训练,讲解应对考试焦虑的有效方法;三是整合资源支持,提供时间管理技巧与心理求助渠道等实用工具。这些内容经过多轮集体备课、试讲与评课反复打磨,最终形成了一套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此外,公开课特别设计了可操作的认知重构工具,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全程参与信念转变的过程,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日常行为。通过“知与行”的深度结合,帮助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成长中的挑战,真正实现“青春如花,灿烂绽放”。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尚宇红工作室成员、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党委副书记岳鹏珍
本次公开课“致·人际之和——大学生活篇”中大学生人际关系困境与自助求助部分的设计,核心难点在于破解新生的“代入感缺失”。寝室作为大学生人际互动的高频场域,其矛盾多源于生活习惯差异、沟通模式错位等隐性细节,常因“回避心理”被搁置,进而转化为心理内耗。因此,我们确定以寝室矛盾为核心切入点,并采用“学生参演”模式,精准捕捉学生真实心理状态,这是公开课设计的关键突破。
在案例环节,我们基于日常心理咨询中收集的寝室互动细节(如作息协调、卫生事务等典型矛盾)提取素材,同时结合人际关系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相关研究进行打磨,既确保参演学生能通过“真实情境再现”自然呈现互动模式,也让观课学生产生“问题普遍性”的共情认知,消解“自我困境独特化”的孤独感。
公开课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学生破除“寝室矛盾忍忍就好”的认知误区,建立“自助是心理调适能力、求助是积极应对勇气”的健康观念。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从案例打磨到与参演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步”沟通,筹备中以“贴近学生生活场景”为原则,最终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可迁移的人际互动策略,助力其在寝室关系及更广泛的人际交往中减少内耗、提升心理弹性。
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张佳晨
对大学新生而言,社团不仅是打破陌生感、寻找归属感的重要出口,更是适应新环境、探索自我、建立人际关系的关键平台。在筹备公开课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远·文化之旅——大学社团篇”,旨在系统地引导新生认识社团、走进社团,理解社团活动背后的心理成长价值。
备课过程中,我致力于将社团价值转化为新生可感知、可践行的成长维度,帮助新生体会到:社团是“心灵的氧气站”,助你释放压力、激发积极情绪;是“支持网络的起点”,提供人际联结、抵御孤独感;更是“自我探索的实验室”,在实践与体验中认清“我热爱什么”“我擅长什么”。
在呈现方式上,我秉承“让社团自己说话,用体验传递价值”的理念,通过多场景、多社团的立体化拍摄,将心理健康协会、健身气功协会、非遗美学社、AI开发社等特色社团的真实活动场景生动呈现,借助镜头语言,引导新生沉浸式感受社团的活力与多元。
最后,我希望新生们能认识到:选择社团,不仅是选择一项课外活动,更是选择一种让心灵更丰盈、让人格更健全的成长方式。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片“缤纷色彩”中,找到滋养自我的“心理营养剂”,奏响独一无二的青春交响。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心理专干尹朝玉
筹备此次公开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锚点,试图构建一套从“适应调试”到“成长赋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也希望能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陪伴大学生走好成长的每一步。
基于此,公开课中做了多方面设计:针对新生因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差异易引发的宿舍矛盾,通过场景模拟和沟通训练,帮助他们学会有效表达与换位思考,快速适应集体生活;考虑到大学与高中学习模式的显著差异,推荐“课前战略扫描、课堂精准捕捉、课后靶向突破”的学习方法及“四七八呼吸法”等技巧,助力学生应对学习难题;重点打造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环节,借助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体育与心理结合的素质拓展活动,提升学生沟通协作能力、释放压力,结合社团平台引导也激励学生更积极参与实践;此外,邀请优秀学生代表分享时间管理与成长规划经验,融入爱情与学业平衡等课题,全方位提供指导,看到这些内容切实帮到学生,我们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这堂公开课能陪伴同学们思考如何在大学时光里实现知识积累与心灵成长的同频共振,让他们对“青春如花,灿烂绽放”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信心书写精彩青春篇章,这便是我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最想看到的结果。
此次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助力新生驱散初入校园的焦虑,适应陌生环境,理清学业规划,搭建人际桥梁,应对生活困惑,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与成长心态,愿每位大学新生都能在大学时光里找到向上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