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宿舍下楼时差点踩空,去餐厅买完饭一个脚滑把饭撒了,课堂随机点名成功在全班同学中选中了一头雾水的我,“肝”了很久的论文最后发现查重率竟然有40%……
同样的精准暴击,有人应声倒地,有人却岿然不动,这其实是“精神内核”不同导致的。当大学生的精神内核完成“升级”,那些让我们破防的瞬间,正变成“弹窗提醒”,促进稳定内核的筑成。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核稳定”的大门。
“精神内核”是指个体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形成的核心特质,而内核稳定是一个人精神内核中包含着坚韧和自信特质的稳定体现。简单来说,它是你面对世界时“最底层的操作系统”,因此,我们需要稳定的内核来应对人生的风雨兼程。
你的“稳定内核”是怎么悄悄长出来的?
1.三大“能量源”,给内心打地基
自我决定理论揭示,人类行为背后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在强力驱动:自主性、胜任感与归属感。
想象你的内心是个小宇宙,想稳定运行,需要这三种核心能量来支撑:“我的选择我做主”——自主性:选课、作息、活动……能自己做决定带来的掌控感,是稳定的基石。“小目标达成者”——胜任感:完成作业、搞懂知识点……策划一次小活动日常小成就积累“我能行!”的底气。“我不是一个人”——归属感:宿舍卧谈、社团的伙伴......知道有人理解和支持你,emo时更快回血。大学正是收集这三种能量、打下内心根基的黄金时期。
2. 找到自己的“定海神针”
大学像一场大型的“自我发现之旅”。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告诉我们,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就是搞清楚“我是谁”——我的优势在哪?短板是啥?真正在乎什么?
通过上课、社团、实习、交友甚至犯错,我们不断摸索、反思。当逐渐看清自己的独特价值和能力边界,就像船有了锚,外界的风浪再大,内心也不容易翻船。
3. 信息过滤器,秒吞“定心丸”
Z时代的大学生可是互联网“原住民”,面对信息轰炸,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知道怎么屏蔽噪音,找到干货,更知道怎么利用网络工具快速“自救”——emo了?刷个治愈系视频或找朋友云吐槽;卡壳了?搜攻略或看经验帖分分钟搞定。这“信息过滤+快速调节”的组合拳,就是速效稳定内核的独门秘籍。
内核稳定的“副作用”简直不要太妙
1.学习效率:从“精神内耗”到“心流模式”
有了稳定的内核,便能精准定位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高度,屏蔽外界对自己认知的干扰,排除误导,进入“学习结界”,开启“专注模式”。
2.人际关系:从“讨好型人格”到“磁场吸引法则”
“讨好型人格”并非不能取得社交上的进步,但拥有稳定的内核更容易吸引同频的朋友。当你内核稳定之后,也许在不经意间就能吸引到心有灵犀的朋友,甚至能找到“享受孤独”的自由。
3.抗风险能力:从“脆弱敏感”到“稳定坚强”
稳定内核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帮我们面对难题不动摇、迎接挑战不退缩。能够让我们保持自我肯定,强化心理免疫,以强掌控力和高能量应对风险。
修炼“稳定内核”的实操指南
1.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作答失误?心想:“谁还没有一个失误,正好提醒了我的知识盲点。”作业被退回?默念:“修改后肯能会更好,说不定还会新的创新点呢!”
善以积极视角诠释事件,持续构建正向的自我认知,可以使内心原来觉得难以逾越的崇山峻岭化为低矮丘陵。调整认知,改善情绪状态,终能恢复自我内在稳定。
2.树立“成长型思维”
这次没做好?没关系。关键在于从这次经历中仔细分析原因,深刻吸取教训,并据此调整策略和方法,下次重整旗鼓,再来尝试。
树立成长型思维模式,能有效保护你的核心自我价值感,增强心理韧性,越挫越勇,减少无谓的精神内耗,提升行动效率和成功率,形成稳定的发展良性循环。
3.明确你的“人生目标”
当一个人心中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后,即便身处不稳定、充满挑战的环境,也能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方向感,不轻易被外界的波动所动摇,依然会朝着目标前行。
通过这个过程,你能建立清晰的路径,避免迷失在琐事中,从而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4.定制你的“情绪急救包”
每个人恢复心情的方式千差万别:有人靠听歌跑步来充电解压,有人撸猫刷剧就能满血复活,有人大哭一场后感觉焕然一新;还有人选择旅行散心、冥想静心,或者和死党聊天倾诉来驱散阴霾。
关键是找到属于你的快速回血妙招,一旦破防,及时自救调整心态,稳住心态,真的很重要。
5.打好身体这个“硬件基础”
别小看规律作息和7-8小时睡眠,这是情绪稳定的生理根基。加上适度运动释放压力,每天5-10分钟冥想觉察当下(不评判情绪),身心状态稳了,内核才更稳。
“内核稳定”不是强者的专有名词,人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定点”。无论未来如何变化,愿你们有主见、有定力,聚焦成长,活出真实的自己,遇见更美好的人生。
本期专栏作者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吴青枝工作室成员、安阳工学院会计学院辅导员蒋勤
工作室简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吴青枝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吴青枝工作室紧紧围绕“高校心理咨询师专业胜任力提升”核心任务,立足高校心理咨询实践,融合高校、行业组织、医院专业人才和督导师资源,建设校内外、专、兼、聘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学习交流、专业培训、案例研讨、咨询督导和课题研究、服务社会的协同合作的高校心理咨询师成长平台,着力构建科学、规范、专业化的高校心理咨询师胜任力提升的心理督导体系,打造相对稳定的高胜任力的高校心理咨询师专业队伍,提升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水平和效果,推进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