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虽然今天什么都没做,但还是辛苦自己了”

  进入新学期,网上涌现了一批“超自律大学生”:每天早起5点打卡晨读,一天四顿健身餐,打卡还带食谱分享,英语四六级冲刺、雅思同步备考,无课时找兼职、摆地摊、做自媒体等……

  而你可能呆在宿舍,穿着睡衣吃泡面,还不小心把汤洒了……这时你开始反问自己:“我是不是太废了”“别人都在努力,只有我在原地打转”“我是不是已经被这个时代淘汰了”。别慌,你不是一个人,你只是陷入了静态焦虑,一句话总结“身体想躺,心却在焦灼”

你为什么“闲不住”

  别急着怀疑人生,咱们先来做个简单的心理复盘。

  1.“价值等于忙碌”的社会内化

  在我们的成长环境里,“努力”和“优秀”几乎是绑定的:不工作=无能;不学习=落后;不忙碌=不配拥有未来。

  长此以往,我们自动把“休息=堕落”。所以就算是周末没事做,我们的大脑也会自己“找活干”:“我不能白白浪费这一天,哪怕看两页书也行”“别人都在冲刺考研,我是不是应该背背单词”

  休息本该是享受,却被搞成了“道德负担”

  2.社交媒体的“高光焦虑”

  你刚想玩会儿手机,打开社交软件,看到“00后”一边带娃一边考研逆袭清华、某大学生靠闲鱼月入过万;你刚准备看会儿剧,朋友圈在晒暑假研学计划、自主创业、志愿支教……

  你以为你在刷手机放松,其实是让焦虑进你脑子开party。

  3.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很多学生表示:“我不是不想上进,我是真的不知道往哪儿上进。”

  这正是静态焦虑最隐蔽的一面:你不是懒,而是迷茫;你不是不想做,而是怕做错;你不是不焦虑未来,而是太焦虑以至于不敢行动。

如何从“静态焦虑”中逃生

  1.给“休息”赋值,名正言顺地休息

  休息不是堕落,是修复,是蓄能,是下一次出发的起点。试试在日程表中规划好休息的时间,然后你会发现,一旦有“名分”地躺下了,焦虑就减半了。

  2.管住手,别再被别人的“高光时刻”PUA

  给自己一个“对照封锁线”:卸载不必要的打卡群、焦虑鸡汤号;关注一些“松弛感博主”,学着给生活降降压。不要被“别人家的努力”刺激到自我贬低。你可以专注于自己的节奏,不用随时检讨自己的人生。

  3.自我对话三连问,别再为休息自责

  下次你又想说“我今天啥都没做”的时候,停下来,问自己:我今天真的啥也没做吗?(你可能洗了个头、晒了个被子,这也算)我是不是其实只是太累了?此刻我需要自责,还是一杯热奶茶+一部爽剧?

  别再用“别人的努力”来惩罚“今天的你”。

  4.给生活定“小目标”,找回掌控感

  你不需要“一夜进步”,你需要一点点“日常掌控”。与其定下“我要改变人生”,不如这样定目标:今天喝够水;下午看一集喜欢的剧;晚上写点日记。

  不要小看这些动作,它们在一点点重建你对生活的信心感。小事能带来掌控感,也能慢慢让你摆脱“非得干点什么”的焦虑魔咒。

静下来,也是一种前进

  静态焦虑的核心,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如何看待你没做什么的时候。你不是咸鱼,你只是在喘口气;你不是落后,你只是在寻找节奏;你不是失败,而是暂时停留。

  人生不是一场你追我赶的赛跑,而是你和自己一起生活的旅程,愿你在静下来的时候,也能对自己说:“我很安静,但我并不失败”。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虽然今天什么都没做,但还是辛苦自己了”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翟秀军工作室成员 李倩倩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 | “虽然今天什么都没做,但还是辛苦自己了”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翟秀军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翟秀军工作室把握育人根本,立足“大思政”格局,积极探索并构建可操作性强的、全面精准的“三横四纵”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即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联动,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善后保障四维纵深推进,从而多维立体护航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院校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