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小A盯着满绩点的成绩单发呆——“我这么努力,到底为了什么?”朋友圈里,他的聊天框里躺着一条未发送的“我好像病了”,这不是矫情,而是当代大学生的集体困境,“空心化”正在吞噬我们的生命。
一、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是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提出的一个词汇,这种“空心”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空心,而是在心理层面上的一种“空”。这种“空虚”和“孤独”的感觉更像是温水煮青蛙。
“空心病”是由价值观缺失导致的一种心理状态,它的表现和抑郁症很像,但并不如抑郁症严重和突出,他们像被设定程序的机器,感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空心病”表现症状,大多数时间处于无精打采的状态,不知道努力的目标却又时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具体可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1.看起来像是抑郁症
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
但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这些症状并不严重,表面上和正常人无异。
2.具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看似一直很忙、很努力,但一停下来内心空荡荡,不快乐、不高兴。
3.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
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二、为什么会患“空心病”?
谁偷走了我们的“精气神”,“空心病”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
1.教育流水线上的“标准件”
“分数至上”的魔咒:从小学到高三,我们像被设定程序的机器人,刷题、考试、升学……当高考这个终极目标消失,突然发现人生变成了一片空白。
兴趣的“绞刑架”:有多少人曾偷偷撕掉漫画书、藏起画板?但上大学后,自由的背后,隐藏的则是一颗空洞的心。原本这颗心里面装的是家人的兴趣和社会的期待,但实际自己的兴趣不知在哪里,不知道该喜欢什么,追求什么。
2.家庭的“情感荒漠”
“变形记”式成长:父母口中的“都是为你好”,往往变成“你必须做”。一位受访学生坦言:我成长路上从来没有做过自己喜欢的选择,也反抗过,但也觉得父母好像就是“都为我好”。
情感代偿的恶性循环:物质富足的背后,是深夜刷手机时突然涌上的孤独感——那些精心设计的旅行vlog、滤镜下的完美生活,反而让我们更看清自己内心的千疮百孔。
3.社交关系的“虚拟狂欢”
点赞即关系的陷阱:当“毕业后人均年薪百万”“诗和远方”成为社交货币,我们陷入“别人家孩子”的焦虑怪圈。一位学生自述:“刷到凌晨2点,关掉手机后只剩无尽的空虚。”
三、如何摆脱这种“虚无”的感觉?
当“空心”成为时代病症时,我们需要自醒自救。
1.不要过度思考人生的意义,去生活、体验
不如让我们从抽象的思考中走进具象的现实世界,去体验,去经历各种不同的人和事,每一次经历都有宝贵的意义。
2.摆脱功利主义,找回自我
也许人生不得不按照舞台上的剧本出演,我们可以暂时妥协,但不必迎合。我们总是去做觉得“应该做”的事情,却没有留出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每天留出一点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能产生意义感的事情,无论是什么。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任何人逼你,你也不需要去满足任何人的期待,不在乎任何人的评价。只要你是你自己,你能够感到快乐。
尝试“无用之事”:周五去看场电影、周末去菜市场观察人生百态、把食堂阿姨的口头禅录成音频……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事,可能藏着你的生命密码。
3.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每个人的人生有三个层面:生存、生活、生命。生存是保障,我们要学会知足和感恩;生活是养料,为生存带来充足的养分;不要让一个“生存”,承受你所有的“生命之重”。生命需要航标,不管经历什么,你只要有航标都不会迷失。
4.具象化去做,是实的开始
当我们感到孤独、空虚、生活没什么意义时,我们可以静下来整理一下这些感受,感受自己想要的人生是什么?当我们将这些需求意识具象化后,就可以通过行动去一步步靠近它们,积极地回应自己心底的这些声音。
少想一点,多感受一点。少焦虑一点,多爱惜自己一点。别让那些永远比不完的参照系,偷走了你眼前最该珍惜的时光。
本期专栏作者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樊红燕工作室主持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樊红燕
工作室简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樊红燕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樊红燕工作室以“大学生生命教育”为重点研究方向,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教育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构建“守正、悦心、赋能”心理育人家园。依托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朋辈辅导的“五位一体”心理育人工作模式,以生命教育为主线,教育引导学生守正言、守正气、守正道,形成更加完善、更高质效的心理育人体系。搭建悦动、悦聊、聊读、悦思等生命体验活动平台,让同学们在悦身、悦心中提升生命质量。引领工作室成员自身成长,在为学生赋自觉自省能力、赋减压抗挫能力、赋自助助人能力方面发挥引路人作用。探讨“家、校、医、社”协同育人模式,用专业和爱心护航学生生命健康成长,提高心理育人工作实效。